■本报记者 曹江帆
在五通桥区冠英镇荣丰村,农民杨德芳成了大伙羡慕的对象———有着27年种植经验的葡萄种植户,现在是一家葡萄园的专职技术员。“城市搞建设,当然得支持。”杨德芳家位于荣丰村12组的葡萄园在征地建设中被征用,因为有种植技术,她成了一名“上班族”,获得了可喜的收入,连称“没有生活压力”。
一变:收入变了
杨德芳所在的荣丰村,是乐山有名的葡萄村,她及当地村民大多以葡萄种植为生。以前,杨德芳在自家地里栽了2亩葡萄,一年劳作下来,如果雨水好,一家3口能有近2万元收入。
杨德芳告诉记者,现在被征用了土地,购买了保险,每月有两笔收入:一是每月六七百元的社保金,二是每月三千元的葡萄技术员劳务收入,她很满足。
二变:习惯变了
以前,在自家地里种植葡萄,随意性强。现在管理40多亩的葡萄园,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撑,必须尽心尽力。
笔、本子、老花镜成了杨德芳随身携带的物品。在和葡萄园的管理人员购买葡萄种植的化肥、农药时,杨德芳会按照庄稼医生的要求,认真记录正确的使用方法。
三变:身份变了
“原来种田靠天吃饭,如今的日子有保障,生活没有什么压力了。”杨德芳谈起这一年来的变化,满脸是笑。1年前,和当地大多数村民一样,杨德芳过着靠天吃饭的果农生活。
如今,杨德芳每月都要从冠英镇荣丰村的家里去石麟镇飞来村的葡萄园工作10多天,成了一名标准的技术工人。看着自己亲手培育的葡萄苗开花,58岁的杨德芳满足地笑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乐山市救助管理站因为其“硬件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顺利通过民政部考核,成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市救助管理站位于中心城区郑坝街77...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