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乐山 今日犍为 今日井研 今日夹江 今日沐川 今日峨边 今日马边 今日峨眉山
地方网 > 四川 > 乐山市 > 今日犍为 > 正文

文物里藏的那些酒事儿(二)

来源:川江都市报 2020-03-24 00:54   https://www.yybnet.net/

◎川江都市报记者 汤骏 文/图

1999年2月,在泸州发现营沟头窖址,其分布范围向南延伸至沱江与长江的汇流处,而窑址坐落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州大曲老窖池南侧约60米,与泸州二中的围墙连界处。后经考古专家考证,首先出土的器物是以瓷酒具为主,出瓷器的地方确定是一个窑址,其时代跨度为唐末至元初期的文物。虽然只是一个民间土窑,但这个窑址的发现,对探寻泸州酒文化而言,提供了佐证。

泸州市博物馆研究员晏满玲,全程参与了营沟头窖址的研究工作。她说,探寻泸州的酒文化,可以从泸州出土的酒文物着手。于是,她向记者口述着那些出土文物,那些人文历史,那些尘封往事。

泸州位于四川省西南地区川滇黔的交汇处,自汉朝以来,汉武帝时期开发“西南夷”设置犍为郡,领江阳县,古“僰国”地区被纳入中原政权的控制之下,开始了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过程。正因如此,古泸州区域,实际上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的聚居地,直至今日,依然延续。

对于少数民族而言,自古就有爱饮酒的习俗。《投荒录》中便有记载,罗隐诗中也有“两催蛮酒夜深沽”的名句,即使在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下召:“应百姓私曲十五斤者死!”禁止私人大量酿酒,实行酒的专卖,而泸州却因聚居之地,并未实行禁酒令。

《宋史·食货志》里关于这一点,有着明确记载。“太平兴国七年,罢(榷酤之制)仍旧(由官府)卖曲,自是,唯夔、达、开、施、泸(泸州)、黔、涪、黎、威州、梁山、云安军不禁”。因此,在四川与贵州相连的多民族聚居地域,形成了一条沿着岷江、赤水河延展的神奇的“川黔名酒带”。

宋嘉定末年(1224年),泸州草市集镇已经发展到67个,主要是农畜产品和茶、酒与药材,换回食盐、绢帛和银等物品。交通的四通八达,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与此同时,生产力也紧随着发展起来。自汉以来,泸州区域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结合体,既秉承了少数民族的豪迈,又浸润了汉文化的含蓄,这可以从饮酒的习俗上表现出来,从豪饮转而小酌,西汉时期著名辞赋家王褒在《僮约》中便写道:“欲饮美酒,才得染唇渍口,不得倾杯覆斗”。在汉代,不仅一般的官吏、百姓,即使奴僮也普遍饮酒。在饮酒过程中,既可以去感受一种内在的愉悦,又“唯得染唇渍口,不得倾杯覆斗”。

人们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酿酒技术,如何去提高酒的浓度。正是基于这些不断地探索,我们才看到了从汉墓中出土的大瓮、陶甑等酿酒工具,以及新都汉砖酿酒作坊中的天锅小甑等等。

泸州区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是川南重要的产粮地。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秦汉以来,长达三百年之久的大量“移民”向南迁徙,给泸州区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表明,汉代“江阳侯国”的经济结构,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兼及林牧渔为辅助的自然经济;一类是以城镇手工业为中心,除了交流农产品之外,还以各种手工业产品参与交流的商品经济。从早已出土的汉代陶房、陶田和各类家畜,以及表现民俗生活的汉画像石棺,可以充分地表明,在东汉时期,泸州区域的民众,过着定居的耕种生活,而且经济上也比较的发达。

《淮南子》里说:“清盎之美,始于耒耜”,意思就是说酿酒基于农业的发展,只有富足的粮食,才能推动泸州酒业的发展。据一些史料的记载,在唐朝时期,泸州就有不少地方绅豪,他们拥有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广植五谷,以家庭作坊的方式,自家酿酒。宋代《泸川货殖要览》中便有记载:“康侯勤于治国,率属躬耕,更兼两江交会,沃野千里。其时百姓家积有余,谷物咸多上市,而市场亦趋繁华。四方商贾络绎于市者,年复于是也。”

到了北宋年间,泸南区域的少数民族中,开始出现租佃制度,这种在当时而言比较先进的生产关系,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了稻谷大粮仓;北部长沱两江河谷、丘陵地区,普遍种植稻谷,田边地头栽种高粱,用来作为酿酒原料。这些世世代代的泸州先民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留下了丰富的泸州酒文化遗产。

“漫话”郎酒庄园

从2008年开始规划,到2023年底全面呈现,郎酒庄园已成为承载郎酒极致品质、极致品牌、极致品味的综合体。郎酒庄园涵盖“生长养藏”,收纳“天地仁和”,科学串联起核心生态酿酒区、四种形态的储酒区、专属个性化定制庄园酒的商务系统。正如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所谋划的那样,未来,郎酒庄园将成为白酒爱好者的圣地、世界级庄园。

距今大约五六十万年前,川南黔北一带的赤水河两岸,已有古人类活动的足迹,五六十万年后的赤水河南岸,一座郎酒庄园拔地而起。

庄园里的人正心正德,敬畏自然,崇尚科学,酿好酒;庄园外的白酒爱好者心生向往,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先民们未曾想到,酿酒,本是将余粮制成醇醪的自然生活之举,竟成为日后郎酒庄园“酿好酒”品质追求的历史之源,成为后辈们与生俱来的人文信仰,成为当地融之入血的酿造文明。

赤水河流域的历史文明要从那古老而又悠远的时代说起……

两千多年前夜郎地区,已经出现了酿酒活动。新石器时代,赤水河流域的土著民开荒种地、收割禾穗、加工谷物,以农耕为生,粮食富裕,烧陶、纺织业出现,“清醠之美,始于未耜”。

农业的发展,是酿酒的前提,陶器的出现和粮食的剩余,促使了发酵酒的产生,谷物酿酒雏形可见。

2016年,考古出土大批新石器时代、商周、汉晋等不同时期有关酿酒的历史文化遗存,进一步佐证了赤水河流域的酿酒活动古已有之。

战国、秦汉时期赤水河流域成为古“僚人”的聚居地,其名“夜郎”,夜郎人“椎髻农耕,畲山为田”。先秦时代的夜郎地区,已出现酿酒、饮酒活动。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35年,唐蒙受命出使南越,南越人曾用古代巴蜀的一种著名食品招待他,这就是“蜀人以为珍味”的枸酱。

唐蒙回到长安,将“枸酱”进献给汉武帝品尝。汉武帝盛赞“甘美之”并封之为朝廷贡品,直至唐代。从此“枸酱”由贾人“持窃出市夜郎”,再经“牂柯江南私运番禺”后“渐为四方诸国所识”。

北宋年间,赤水河畔出现了以粮食制曲和酿造谷物酒的工艺,用优质大曲酿造蒸馏酒,古称“凤曲法酒”。

元明时期,赤水河流域出现“回沙工艺”,酿酒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至清代,回沙酱酒的传统生产工艺逐步确立。

就这样,千百年来一代代酿酒人在实践与总结中,沉淀出郎酒人世代遵循的酱香白酒的传统酿造技艺。

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粮、九次蒸酿、八次加曲糖化发酵、七次蒸馏取酒,经年储存,盘勾勾调,整个工艺流程传承古法。恪守品质,遵循时令,是最为复杂的蒸馏酒酿造工艺。

新闻推荐

李花怒放一树白 遥望疑似春飞雪

李花竞相开放李花怒放一树白,遥望疑似春飞雪。阳春三月,犍为县石溪镇约4000亩李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走进石溪镇新...

犍为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犍为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项目建设加速度2020-03-02 07:57
猜你喜欢:
评论:(文物里藏的那些酒事儿(二))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