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孝女渡摄于1992年唐长寿 文/图
杨升庵离开嘉州后顺岷江南下,路经犍为县。在孝女渡凭吊了汉代孝女叔先雄祠,作《孝津行》长歌一首悼之:
岷山青蟠空,下映犍为江。
江滨有孝娥,自名叔先雄。
娥父为功曹,冉冉升府中。
泛舟越洪涛,捐躯以凶终。
娥也痛父死,临渊矢相从。
练囊封儿臂,珠环系儿躬。
寄言与兄别,别去不再逢。
宁假鼋鼍梁,直下蛟龙宫。
川后垂元鉴,江妃怜丹衷。
死抱父尸出,依泊葶花丛。
戚党悲复感,闾里唁且哄。
风谊动古今,庙貌森穹崇。
文纪与令伯,祠墓相西东。
解使犍为县,永作忠孝邦。
岷之山,石可泐;犍之江,波可竭。
千秋菊兮万世兰,孝娥之名焉可灭!
《后汉书·列女传》载:“孝女叔先雄者,犍为人也。父泥和,永建初为县功曹。县长遣泥和拜檄谒巴郡太守,乘船坠湍水物故,尸丧不归。雄感念怨痛,号泣昼夜,心不图存,常有自沉之计。所生男女二人,并数岁,雄乃各作囊,盛珠环以系儿,数为诀别之辞。家人每防闲之,经百许日后稍懈,雄因乘小船,于父坠处恸哭,遂自投水死。弟贤,其夕梦雄告之:‘却后六日,当共父同出。\’至期伺之,果与父相持,浮于江上。郡县表言,为雄立碑,图象其形焉。”
叔先雄其姓名正写应为“先络(雒)”(《华阳国志·蜀志》),是见于正史的孝女故事。民国《犍为县志·人物下》载:杨升庵“其在戍归,游览嘉峨诸邑,常客吾犍。适聂汝器作赋以正先孝女祀,为赋孝津行一章。”
聂汝器是明代犍为县著名的孝子,清乾隆《犍为县志·人物志》载:“聂汝器,字公伟。弱冠时闻父俊卒于太学,旦暮悲号。往京负骸骨以归。补邑庠生,作《孝友赋》正叔先雄祀。杨状元奇其文,因作《孝津行》。”清嘉庆《犍为县志·人物志》又载:聂汝器“嘉靖中举孝廉,任唐县知县。省河夫费,岁减钱千缗。又修南阳堤。唐民肖像祀之。”聂汝器以孝行闻名,可知杨升庵的《孝津行》也有感于聂汝器孝行的意蕴。
诗中的“孝津”即“孝女渡”。嘉庆《犍为县志》载:“孝女渡,县南二十里。”又载:“杨洪山,县南二十四里,下为孝女岩。”“孝女岩,县南二十里。岩曰孝女,渡曰孝女,桥曰孝女。”并载:“孝女岩。石刻三大字,明州人安磐书。”民国《犍为县志·建置》载:“孝女岩(即孝渡流芳),县东南二十里。赤岩半壁,突兀临江,与子云山对峙。红绿掩映,天然一幅图画,游人把酒泛舟,大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之趣。”“犍为八景”中的“孝渡流芳”正指此处。民国《犍为县志·建置》又载:“孝女祠,在县南高家营河口,祀孝女先络。”故该渡应在今之玉津镇河口场,不在岷江对岸的“县南四十里”的孝姑镇(幺姑场)。安磐所书“孝女岩”和王梦庚所书“孝渡流芳”摩崖碑刻已在上世纪中期被铲除,仅剩其碑之痕迹。
杨升庵在犍为时还为城内著名的龙池(又名龙角池,后为犍为八景之首的“龙池春涨”)撰有一联:
泉头自古生龙角;池上于今有凤毛。
乾隆《犍为县志·卷一》载:“龙角池,在城西延,邑之水星也,一泓清冽。状元杨升庵有‘泉头自古生龙角,池上于今有凤毛\’之联。”
龙池今已不存,故该联只存于文献中了。
待续
新闻推荐
游人穿行在牡丹花丛中沙湾区委宣传部供图盛开的黄“风铃”用相机定格桐花之美张祥摄当桐花遇见嘉阳小火车张祥摄■记者兰蓝文/图清明小长假即将到来,在缅怀故人,抒发无尽乡愁的同时,人们也...
犍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犍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