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在探访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起始点江都水利枢纽后,记者来到本次探访的第二站——宝应站。宝应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第一个开工、第一个完工、第一个发挥工程效益的项目,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新增的水源工程,与江都水利枢纽共同组成东线第一梯级抽江泵站。
宝应泵站
东线工程三项“第一”
宝应站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氾水镇东南约5千米处。
“宝应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第一个开工、第一个完工、第一个发挥工程效益的项目,它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启动。”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扬州分公司总经理韩仕宾介绍,工程于2002年12月开工建设,2005年10月通过试运行验收。
宝应站装有4台立轴导叶式混流泵,设计总扬程7.89米,设计流量为每秒100立方米,总装机容量13600千瓦。
“该项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新增的水源工程,与江都水利枢纽共同组成东线第一梯级抽江泵站,实现第一期工程抽江每秒500立方米规模的输水目标。”韩仕宾介绍,工程建设中,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水力模型、水泵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并消化、吸收,优化水泵进出水流道设计,开展进出水流道施工工艺攻关,有效提升了泵站效率,使得宝应站工程在国内同类型泵站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电机层,宝应泵站工作人员张俊豪正在对电机进行日常维护。目前2018—2019年度向山东调水已经结束,但设备维护不会结束。
“机器运行时,24小时值班,每两小时需要巡查一遍。”张俊豪告诉记者,巡查的内容主要有主电机运行时振动、声音是否正常;上下油缸油位、油色应正常,无渗油现象;叶片调节机构工作要正常,叶片角度与实际运行工况相符等。
记者乘坐电梯下到水泵层,由于是处于水下,这里的温度明显比电机层低很多度,“因为是第一个建成的,所以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比其他泵站稍差,也是由于具有标志性意义,这里保留了原有的面貌。”张俊豪说。
据介绍,输水期间,河道里夹杂有大量杂草,需要天天打捞,“输水期间每天可以捞18吨杂草,这些杂草必须及时清理出河道,否则就会进入水泵内,造成设备损坏。”张俊豪说。
生态走廊保障输送放心水
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为了保证一江清水北上,江苏省扬州市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70%的淮河水由淮河入江水道在扬州通江入海。同时,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源头和输水廊道,江淮生态大走廊承担着为华北居民输送放心水的重任。
2016年江淮生态大走廊纳入国家规划。主要功能区为:五大板块、七大亮点。
“五大板块”即高邮湖国家重要湿地、宝应湖自然保护区、邵伯湖重要湿地、“七河八岛”区域、长江大江风光带。
“七大亮点”有高邮湖芦苇荡湿地公园、清水潭生态中心、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七河八岛”生态中心、江都“三河六岸”景观带、广陵夹江生态中心及夹江漫步生态廊道、三湾湿地生态中心。
根据规划,到2025年,规划区域内公众生态文明理念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污染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区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财富积累显著增加。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最终将江淮生态大走廊打造成南水北调的清水走廊、安全走廊和绿色走廊。
综合整治提升水环境质量
金湖站是与宝应站相邻的南水北调东线一级提水枢纽。《江苏省水环境区域补偿实施办法(试行)》推行后,淮安市水环境区域补偿从2016年3月1日起开始试点试行,金湖县从2016年7月1日正式实施。
办法明确规定水质未达标的市县将受到处罚,对水质受上游污染影响的市县予以补偿,水质好于规定的将实行奖励。针对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金湖县环保、监察、公安等部门协同执法,促进企业加强水污染防治,对水污染防治工作不到位的企业,银行在信贷方面予以限制。每月开展一次专项督查,每季度组织一次联合督查,对进展缓慢或没有明显进展的工程项目,在每月生态环保例会上进行曝光、问责。迁移住家船、拆除临时码头、加强上游汪木排河水质监测和预警。
近年来,金湖县对入江水道、利农河等河道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疏浚及生态修复,大大提升了入江水道水环境质量。
三里桥河作为金湖县主城区的骨干河道,由于常年承担着排涝、纳污的任务,造成了水体污染。金湖县通过使用自净生态技术,构建河流的微生态系统,打造水面(纳污生态浮岛)+水体(人工水下森林)+底质(生态清淤),三位一体的水环境自净体系,进一步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从而提升水质,消除黑臭。
相关新闻
让长江保护有法可依
6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让长江保护有法可依》文章。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就长江保护立法进行调研,并召开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人大负责人及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共商如何为保护长江提供法治保障。
调研组提出,要加快立法进程,形成长江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让长江保护有法可依。6月4日,调研组来到江苏扬州仪征市考察长江滨江水源地保护情况。据介绍,为了保护长江,当地政府关闭了一级保护区内一家化工公司的物流码头,清理拆除了码头原料储罐等,对一、二级保护区进行了全面排查。
调研组指出,“长江病”主要病在长江生态破坏上,立法应首先着眼于生态修复。法律要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对于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必须进行修复,对于正在破坏生态的行为要严厉制止,对整个生态系统实施有效保护。
调研组认为,长江保护法将是我国第一部流域立法,制定长江保护法,要特别注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和项目。建立流域联动协调机制、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的统筹协调、明确较高的资源开发利用标准……调研中了解到许多地方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在不断尝试,这些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将为立法提供思路和支撑。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梁超汤臻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记者龚启文5月17日,记者从市扫黑除恶办获悉,近日省高院公布了全省法院扫黑除恶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张洋黑社会性质组...
夹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夹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