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夹江县中兴镇龙井沟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如今却成了“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园”和“残疾人创业扶贫基地”,一个面积达267公顷的果业专业合作社已初具规模。“这里头,也有我667平方米的‘脱贫自留地\’。”53岁的李碧秀说,得益于合作社的建立,去年她家年收入翻了两番。
山乡之变
当年的荒山如今已成果园
中兴镇是夹江县较为偏远的乡镇之一,与眉山市的洪雅县和丹棱县接壤。龙井沟位于该镇的龚沟村,这里到处是起伏的丘陵,一条新的水泥路蜿蜒其间,路的两边种满了柑橘树。“去年夏天种下的,一共有200公顷。”中兴镇党委书记代永利说,以市场上品质较好的杂柑为主,如“沃柑”“爱媛38号”“春见”“大雅”等品种。
“春节期间,有些外出打工的人回来,都快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龙井沟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玉洪说,如今的果园原来全是荒山,“远看绿油油,近看没搞头”。合作社成立后,投入了上千万元资金,流转了龚沟等3个村的267公顷土地,目前有200公顷果园已经打造成型,新建了水泥路、山坪塘、蓄水池和入园管网等配套设施。根据规划,这片柑橘基地将于2018年挂果,丰产后年产值将达到1亿元。
结合当地条件,相邻的中兴镇高洞口镇建立了40公顷优质茶叶种植基地,种植黄金芽、黄金叶等优良茶叶品种。“‘一村一品\’已经初现雏形。”代永利说。
生活之变
有了脱贫地年收入翻两番
从嫁接到挂果,杂柑大多要3年时间,再到丰产还需要5年左右。没有挂果这几年,拿什么来收益?徐玉洪指了指柑橘树间的空地,一行行整齐地盖着薄膜,里面透射出阵阵绿意,“育的莴笋苗,林下套种高山有机蔬菜,专供大城市的大型超市,确保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不远处有几行薄膜被揭开,李碧秀正在地里除杂草。李碧秀的家在不远外一个小山坳里,因为交通闭塞出行不便,10多户邻居陆续迁出,如今只剩下她一家。“我也想搬到外面修新房,但是穷啊!”李碧秀家里有3口人,丈夫已经62岁,10年前便右眼失明,被评为一级残疾,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丈夫眼睛失明后,正上职高的儿子也随之辍学,如今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也挣不到多少钱。
“前几年,一年忙到头,也不过两三千元的收入。”身高不足1.4米、身材瘦小的李碧秀,说到这里突然挺直了腰杆,“但去年果园开建后,我来打零工,50元一天,有时候一个月能挣近千元,家庭年收入也比以前翻了两番。”不仅如此,家里还有0.4公顷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667平方米每年有相当于308斤玉米价格的租金,剩下的0.3公顷也打造成了果园自己经营,“其中667平方米还是‘脱贫自留地\’。”
模式之变
当跷脚老板贫困户有产业
李碧秀口中的“脱贫自留地”,是当地创新的一种***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产业决不能绕开贫困户。”夹江县扶贫移民局局长史力说,以龚沟村发展优质杂柑基地为例,从流转土地中优先划出66667平方米地,再二次流转给100名贫困户,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经营667平方米果园,“这样贫困户就有了自己的产业,不至于沦为种植大户的‘长工\’。”
流转土地需要租金,打造果园需要投入,贫困户从哪里拿钱?“扶贫资金给一点,惠民资金给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农户自筹一点。”史力说,通过这“四个一点”,每667平方米果园投产前的约6000元前期费用便有了着落。而在果园建设中,合作社还负责提供日常管理、田间技术服务等,实行品种、管理、宣传、销售、核算“五个统一”,解决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让贫困户当跷脚老板。”
按照目前的行情,667平方米优质杂柑丰产后,年收入将达约1万元。“加上在果园里打工,日子也就好过了。”李碧秀盘算着,等将来家境好转了,已经26岁的儿子谈女朋友就容易了。而同样26岁的当地村民王虹人,则是看中了家乡发展前景,毅然放弃在大城市建筑包工的不菲收入,2015年回老家投入70余万元资金创业,建起了12公顷优质杂柑果园,“现在,就盼着挂果了。”(石岗 丁伟)
新闻推荐
阮立波成都市公安局青羊区分局刑警大队三中队中队长杨星遂宁市公安局安居区分局西眉派出所副所长江筱辉乐山市夹江县公安局情报信息大队大队长解古依格(女)凉山州甘洛县公安局法制大队大队长李永...
夹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夹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