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匀
夹江手工造纸有着1300多年历史,是我国竹纸制作技艺的代表,为保护这一传统在马村乡金华村恢复建成了七十二道传统工序造纸技艺作坊,使这项流传千年而濒危失传的传统技术得以重现。2006年6月“夹江竹纸制作技艺”顺利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得以公布。
作为一个夹江人,我在去年夏天的时候有幸参观了位于马村乡的大千纸坊。大千纸坊坐落在马村乡石埝村山腰前的一座民宅里,略高出周围的民居,人站立其中,吹来一阵夏天的风,隐约可以听到耳边传来的飒飒声。如果你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你会发现这些声响不是风吹动树木发出的,而是竹林。“竹林声”来得清脆、明快,如让人沐浴阳光般的感觉。正是这些竹林为造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让生活在这山中的百姓有了自己的收入来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夹江的马村乡体现得淋漓尽致。
去年的元宵节,我和爸爸闹中取静,顺道来到了马村乡的金华村七组“状元纸厂”所在地。熟悉的朋友就知道著名的造纸技艺传承人:杨占尧老人的家就在这里。纸厂的位置正好处在山的凹处,三面环山,前面是一条大路,略懂风水皮毛的我觉得这是一处好地方。刚进入纸厂,就看见两个工人正在忙着抄纸,只见他们熟练地把帘子放进水里,往水里舀一下,接着“印帘子”,一张半成品的纸就做好了。当然这是最关键的两步,也是最有讲究的两步,同时这也是夹江手工造纸72道工序里面的2步。听抄纸的师傅讲,“抄纸很关键,如果用力不均,抄出来的纸就会厚薄不均,成了废品。对于不会这门技术的人来讲,有点难度,熟练了就好了。”爸爸从小教育我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最具观赏价值的操作部分就只有这些,别的步骤不赘言了。
参观完纸厂往上走,就来到了杨占尧老人的老宅。古朴的宅子在现代化的钢筋水泥面前显得特别与世无争,听杨爷爷介绍,这房子的很多木柱子都是楠木的,十分珍贵。曾经有人用县城的5套房子换,老人都不肯。能守住这份家业,没有一点长远的眼光是万万不行的。也许老人最割舍不下的就是这老宅子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浮躁的社会显得与众不同,也算是一种价值观吧。在偏房的门上醒目地张贴着夹江年画,让人想起了一句歌词,“夹江的竹纸我画山河,画进去夹江的故事和传说。”不管是张大千抗战年间来到夹江的马村乡和纸农一起造纸,还是夹江年画里面的女门神秦良玉的故事都是夹江人民津津乐道的故事。
站在老宅子外面,尽收眼帘的都是满山的竹林,我仿佛看见了夹江竹纸最鼎盛时期的忙碌场面。当然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传统技艺的衰落,只有少数人传承了老祖宗的衣钵,杨占尧老人就是其中之一。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守住传统文化的精神,不是一件易事。这里面不仅要解决传承问题,还要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吃饭。如何在这里面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传承人一直在思考的,也是当下马村甚至是整个中国应该权衡的。
夹江竹纸的发展现在处于修炼阶段,为的就是将来更好地在中国手工造纸舞台上大显身手;夹江竹纸的发展处于孕育阶段,为的就是将来更好地在中国手工造纸发展史上结出累累硕果。
新闻推荐
近日,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抢劫案。这案情说起来,还真是有些匪夷所思。2014年12月24日晚,阿斌和阿田在夹江县某歌城外,看到几个陌生男子对两个年轻男子施暴。带头的男子“热情”邀约...
夹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夹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