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羌三峡 唐长寿 摄唐代嘉州文化教育建设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就是文庙的建立。唐高祖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下诏国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此后,州县“庙学合一”成为定制。清《嘉定府志》载:“嘉定府学。学宫,唐武德初建于旧州治南。”学宫即文庙,嘉州城在唐初首次有“庙学合一”的文庙(学宫)了。唐代文庙具体位置,明周洪谟《重修嘉定庙学记》有载:“学旧在州治南二百步,唐武德初所见。历宋及元,皆仍其址。”安磐《江城记》也载:“永乐中,州学在岸南数十步,以今计之,正当中流。”即位于今育贤门外大渡河主航道中。嘉州城育贤门之得名就因该城门外大渡河中流位置上曾有此文庙之故。
此外,嘉庆《夹江县志》载:“文庙,在县治东南,隋开皇中建。”同治《嘉定府志》亦载:“夹江县学。学宫在县治东南,隋开皇中建。”隋开皇十三年才设县的夹江县早于嘉州先有了文庙,或许,这是夹江县地汉晋文风之盛的遗响。
除文庙外,嘉州首次有了考棚。民国《乐山县志》载:“挹爽轩杂记:嘉、眉、邛、雅其先试士,共在嘉棚,故唐求一人,而二州争之。”即说嘉州、眉州、邛州、雅州士子考试均在嘉州考棚。《杨升庵集》有“唐求,唐末嘉州人”之说,故考生唐求被嘉州与他州争夺,当是争其州籍。
唐求是否嘉州考生,暂且不论。唐代嘉州是实实在在出了进士的,其中一位就是峨眉县人仲子陵。仲子陵于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举进士甲科。权德舆《尚书司门员外郎仲君墓志铭并序》说:“君岁幼好古学,与同门生肄业於峨眉山下,采摭前载可以为文章枢要者,绌绎区别,凡数十万言。”《蜀中广记》卷10载:“子陵,嘉州人,读书峨眉山中。尤精后苍戴氏之业。举贤良方正,为太常博士。议祧庙,诸儒不能诎。”“议祧庙”即以县尉身份议“禘祫”大礼。仲子陵一生著述甚丰,有《洞庭献新橘赋》《清簟赋》《珊瑚树赋》《幽兰赋》《断织赋》《辘轳赋》《五色琴弦赋》《五丝续宝命赋》等8篇收入《全唐文》,诗《秦镜》收入《全唐诗》。清乾隆《峨眉县志》载:“及还,惟书数函,酒数斛而已。”作为有唐一代著名的赋家、礼学家,如此回归故里,正是其在《幽兰赋》中表明的“员正内积,芬华外扬,和气所资,精明自得”的个人气质。
由于岷江道提供的交通便利,从唐初起,不少文化名人到嘉州,或游或宦或寓居。奇秀的嘉州山水和峨眉风光,为路经嘉州的文人墨客们提供了创作的基础和养料,给嘉州留下了一笔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初唐开始,“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开一代诗风的陈子昂、盛唐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扫眉才子”薛源、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直到晚唐的两位嘉州剌史薛逢、薛能等,都为嘉州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
最早,王勃路过嘉州,就有《泥溪》《麻坪》诗传世。陈子昂作《感遇》诗盛赞峨眉山,其一云:“浩然坐何慕,吾蜀有峨眉。念彼楚狂子,悠悠白云期。梦游绥山穴,南采巫山芝。探源观群化,遗世从云螭。”
诗仙李白登峨眉,发清溪,有《登峨眉山》诗:“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傥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清溪、三峡,入诗如画,由之,“古今目为绝唱”,使嘉州小三峡得了个“太白胜境”的美誉,倾倒了不知多少迁客骚人。平羌小三峡也因李白造境而成名,“李白之歌平羌”(宋人杨天惠《水石墨记》)成了后人对李白与文化嘉州结缘的高度概括。
诗圣杜甫夜宿清溪驿,有《宿清溪驿奉张员外十五兄之绪》:“荡舟千山内,日入泊枉渚。我生本飘飘,今复在何许?石根青枫林,猿鸟聚俦侣。月明游子静,畏虎不得语。”平羌三峡胜景在诗中历历可见。
“扫眉才子”薛涛幼年寓居乐山,作有《凌云寺》《乡思》等诗。《乡思》云:“峨眉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何日片帆离锦浦,櫂声齐唱发中流。”思念峨眉山下的嘉州故乡之情流露于缠绵的文字之中。
新闻推荐
三江都市报讯(记者潘媛媛)由夹江县人民政府主办,夹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夹江县工会、夹江县妇女联合会、夹江县残疾人联合会承办的2016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于昨(22)日9点,在夹江县时代广场举...
夹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夹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