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地理志》载:平羌、峨眉、夹江三县“有铁”,峨眉县“有金”;又载嘉州“土贡麸金”。“麸金”即砂金,当是出产于绥山县、峨眉县南界(今沙湾、峨边至金口河一带大渡河中)——该段大渡河直到民国时还有砂金出产。至于平羌、峨眉、夹江三县“有铁”的情况,从当代所知嘉州铁矿的分布看,只有峨眉县有铁矿分布,平羌、夹江两县并无铁矿,或许唐代平羌县、夹江县境域与今天并不一致之故。
唐代嘉州的盐业生产规模远不能与东邻的陵州相比。《新唐书·食货志》载:“邛、嘉、眉有井十三,剑南西川院领之。”剑南西川分巡院属户部度支使,管辖邛、眉、嘉三州的盐井,巡院之下又分设盐监,直接掌管嘉州的盐务。其中,所载盐井数是唐代后期的状况,唐代中期以前,嘉州没有盐井的记载。唐后期,行盐制度地界确定后海盐不能贩运到剑南地区销售,盐价大幅提高,井盐盈利增加,井盐生产得已快速发展,产区迅速扩大,嘉州有可能是此时才开凿盐井,有了盐业生产的。但嘉州盐井有几口,位于哪一县,史无记载。
唐代嘉州的陶瓷业,已发现了乐山市中区关庙乡苏坪村窑址和苏稽镇荻坪山窑址。重庆博物馆古陶瓷专家陈丽琼调查苏坪村窑址后认为:关庙苏坪村窑“造型种类较为简单,以生活用具为主……釉色以青、黄二色为主”,“烧造年代当属唐代或隋代。”根据现有资料,可判断其为民窑,器型有桥形耳罐等,均为釉陶,品质并不高。
苏稽镇荻坪山窑址下临峨眉河,当地村民称“瓦子堆”,认为是“蛮子”烧碗罐的窑。所生产的是一种釉陶器,器型有两耳罐、四耳罐、短嘴执壶、葵口碗等,釉为青灰、浅蓝和淡黄绿色釉。也是一处民窖。至于五通桥区西坝窑是否能早至唐代,学术界还有不同意见,有待新的考古发现。
唐代嘉州纺织业有所发展。宋《太平寰宇记》载:“土产水波绫,乌头绫,已上古贡。”既言“古贡”,当指唐代嘉州所织绫。绫采用提花机织造,是一种较为高档的丝绸织品。《元和郡县志》载:“嘉州开元赋,小布、麻;元和赋,绢、帛。”小布是一种幅宽特别窄的麻布,为僚人所产,用原始的踞织机织造。绢是用生丝织成的平素织物,是最普通的一类丝织品,用斜织机织造。《唐六典》载道:“资、眉、卭、雅、嘉、陵之绢,并第七等。”在全国租庸调八等中,倒数第二,质量极差。可见嘉州的家庭纺织业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
《旧五代史·王衍传》载:宋承葆曾献计于后蜀皇帝王衍,“请于嘉州沿流造船舰五百艘,募水军五千,自江下峡。”这表明唐代嘉州有造船业,前蜀时宋承葆方能有此建议。
有关唐代嘉州商业交易的文献记载极少,现在只在薛能《边城寓题》诗中见到一点线索,其诗有两句道:“蚕市归农醉,渔舟钓客醒。”诗中的蚕市是唐代剑南盛行的定期交易集市。主要出售蚕器、农具和花木草药什物等农副产品,一般在每年春三月举行。薛能诗中的“边城”指嘉州城,可知唐代嘉州城中每年春三月有蚕市交易活动。
新闻推荐
“新万兴”生产的碳纤维地暖瓷砖“十三五”期间,乐山要保持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000亿元台阶。实...
夹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夹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