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02年,肖衍取南齐建“梁”国,巴蜀入肖梁版籍。普通(520—527年)年间,肖梁改齐通左郡为齐通郡。537年,武陵王肖纪为益州剌史,在蜀十年,颇有政绩。内修农桑盐铁之功,外通商贾远方之利。“开通外檄(边界)”,重建汉政权,加强与南梁中央政府的联系。沿岷江南下,开通岷江水道至青衣水口一带,于548年新置青州(《元和郡县志》“以青衣江为名也”)。其管辖地域已南至今五通桥区冠英镇一带,即《元和郡县志》“玉津县,……肖纪置青州之地”所指。嘉庆《夹江县志》则载:“梁王墓,县北三里。梁武帝封其第十子肖信于蜀郡。后卒,葬此地。因名梁皇漕。”夹江县东部至今仍有“青州坝”的地名。以上史实都表明南安故地在肖梁时已部分属于青州了。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即在南朝士人的眼中,峨眉山作为一个风景名胜区的雏形开始出名了。如李膺在《益州记》就说:“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峨眉焉。”又赞龙门峡道:“龙门山在峨眉西十里,两崖崤峙,其形如削,仰视青天,才余一罅。”记龙池道:“峨眉山下有池,广袤十里,号龙池。”峨眉山之奇秀,继王羲之之后,已开始为世人所知。
553年,西魏取蜀。“改青州为眉州,因峨眉山为名也”(《元和郡县志》)。西魏统治力量已达峨眉山一带了。恭帝时(544年—556年)在南安旧地北部新置青神郡和青衣县,治今青神县瑞丰镇,是南安故地新建的第一个郡、县。
557年,北周代魏,加快对南安故地汉政权的重建。561年,新建平羌县于南安故地中部、于南安故地南部置沉犀郡、武阳县(治今岷江东孝姑镇境),加强对岷江水道的控制。562年,分出眉州南部原南安故地另设青州。564年,南安故地中部设平羌郡。567年,在南安故地西部,“周武帝攘却夷僚立洪雅镇”(《元和郡县志》),对僚人占据的地区设置兵镇,进行了军事化管理。
北周大成元年(579年),青州改名嘉州。唐《元和郡县志》说:“周宣帝二年改为嘉州,按州境近汉之汉嘉县,因名焉。”乐山从此进入了嘉州时代。嘉庆《乐山县志》载:“周嘉州故城,历代治此。”奠定了位于三江口的千年嘉州城的位置基础。
这一时期的南安的文化状况在文献中记载很少,仅有些宗教方面的活动可见。在僚人为主要居民的南安地区,佛教发展的状况远不能与成都地区相比,倒是一些佛教人物的活动或有所闻。如传说刘宋时,明果大师在峨眉山改道教的乾明观为佛教的中峰寺。南齐时,南安出了个僧人昙凭,到过白马寺,住锡成都龙渊寺,善诵经,造铜钟,四川之铜钟便始于此。又传说南梁时,印度宝掌和尚到峨眉山建灵岩寺,尼泊尔僧阿罗婆多修峨眉山化成寺(木皮殿)等。
不过,进入北周后,嘉州城首次出现的宗教建筑不是佛寺而是道教的道观。张君房《云笈七签》载:“嘉州开元观,后周所创,本名弘明观。”弘明观建于有“州之主山”之称的高标山上,有力地表明了中国汉地传统的道教先于外来的佛教在嘉州城住站了脚。此外,在嘉州城东乌尤山上还建有青衣神庙,梁李膺《益州记》载:乌尤山“青衣神号雷搥庙,下有石室为玉女房,盖此神也。”这与道教或也不无关系。
新闻推荐
武利霞(左)正在询问病人身体情况她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3年,一直视病人如亲人,细心照料,为病人修剪指甲、梳头、喂饭,为行动不便的病人洗澡。她视医院为家,坚持不懈地在平凡而又特殊的护理岗位上辛...
夹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夹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