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新闻 犍为新闻 井研新闻 夹江新闻 沐川新闻 峨边新闻 马边新闻 峨眉山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乐山市 > 夹江新闻 > 正文

丰子恺、张大千为乐山写照留影

来源:三江都市报 2015-08-14 15:35   https://www.yybnet.net/

大千纸坊白建明供图丰子恺在五通桥创作的《长桥卧波》记者鲁倩文翻拍刘世燃收藏的丰子恺作品《护生画集》记者鲁倩文翻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抗战的非常时期,乐山作为后方,新旧文化在这里交融出独特的历史影像,许多文艺界人士通过推动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力量支援着抗战。丰子恺、张大千等大师在此期间分别来到乐山,或宣传抗战,或游历写生,为乐山写照留影,创作了不少精品。

景致清幽的五通桥吸引丰子恺前来巡展卖画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丰子恺辗转各地避难。1943年,丰子恺由重庆出发,经内江、自贡来到五通桥,并在乐山城区、五通桥逗留十多天,期间举办画展,将自己的抗战主张、艺术造诣等向民众进行宣传展示。这段历史在时隔70多年后,依然被很多乐山人回味和思念着。

丰子恺巡展卖画五通桥是第一站

丰子恺(1898—1975)是我国受人敬仰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1898年,他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一个诗书之家,自幼爱好美术,早年曾向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五四”运动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国人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在五通桥文史研究者易志隆著的《千年盐城五通桥》中记录着,丰子恺1943年来五通桥川康平民商业银行举办画展。他在旅居五通桥期间,画五通桥山水、咏五通桥风月,并与五通桥人李道熙结下师生缘。“1943年春,丰子恺先生应五通桥大盐商田子谦之邀来桥办展售画,旅居于竹根滩‘乐安旅馆\’。李道熙积极协助丰先生展画、卖画,并经常上门求教,在书法和绘画上都获益匪浅,并且珍藏了丰子恺的精美作品。”《千年盐城五通桥》中这样记载着。

五通桥文史研究者曾祥其对丰子恺与五通桥的缘分进行了考证。《丰子恺年谱》记载了丰子恺这样一段足迹:“1943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不久辞去教职,以卖画为生;先后赴长寿、涪陵、丰都和川北诸地旅行,举行个人画展。1945年47岁,去隆昌、内江、成都等地开画展。”那么,1943年春节后,丰子恺首次出门开画展的行踪起于何处?

曾祥其发现,有大量的绘画和诗作证实,五通桥是丰子恺走出来巡展卖画的第一站,此后几年的卖画生活就是从五通桥拉开序幕的。之所以选择五通桥,其实与长期追随马一浮先生求学深造的一位叫王星贤的人有关,此人入川后在五通桥工作,他与丰子恺的关系极为融洽,有多年的交往,他向丰子恺推荐景致清幽的小西湖。“丰子恺先生住宿于竹根滩上游街乐安旅馆,展画的地点则在川康平民商业银行。”曾祥其介绍道,在当年武汉大学学生杨静远的日记《让庐日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朱光潜《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为嘉定丰子恺画展作》中,也透露丰子恺在五通桥展画之余,还在今天的中心城区海棠广场处办过画展,吸引了众多武汉大学师生和乐山人观展。

且喜蜀中风景好桥滩景色似杭州

丰子恺的《癸末蜀游杂诗》有一首“赴乐山道中”写道:蜀道难行景色饶,元宵才过柳垂条。中原半壁沉沦后,剩水残山分外娇。

旅居五通桥期间,丰子恺画有《长桥卧波》(特别题有“于四川五通桥”),《蜀江水碧蜀山青》等五通桥风光作品,并举行画展。在此期间,丰子恺写下了他著名的文章《怀念李叔同》,文章结尾写道,“一九四三年四月,弘一法师圆寂后一百六十七日,作于四川五通桥客寓。”另外,他还到乐山拜望了素来仰慕的国学大儒马一浮先生并曾留宿,《癸末蜀游杂诗》有首诗记其事——“乐山濠上草堂呈马一浮先生”:蜀道原无阻,灵山信不遥。草堂春寂寂,茶灶夜迢迢。麟凤胸中藏,龙蛇壁上骄。近邻谁得住,大佛百寻高。

五通桥的桥滩之美,给丰子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面题写了不少关于五通桥的诗句:“且喜蜀中风景好,桥滩景色似杭州。”“四望湖山留墨客,五桥姿韵入诗心。”“是材非材黄葛树,有味无味白豆花。”在氤氲的水乡烟云中,丰子恺既吸吮了大自然的灵感和营养,也获得了画展带来的丰厚回报。

丰子恺在五通桥留下的反映小西湖的作品,不只是简单的自然风光的描摹,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建筑等众多人文信息,让人们看到和了解五通桥抗战时期的秀美风光与人文景致,他的乐山展画经历对乐山画家而言具有启示意义。

五通桥文史研究者易志隆告诉三江都市报记者,“嘉州画派名家李道熙曾多次谈及当年拜访丰子恺的难忘经历,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有幸与大师结缘,其淡雅、温和的画风对道熙老师后来的创作影响至深。”

70多岁的五通桥收藏爱好者刘世燃从事收藏40多年,丰子恺的《长桥卧波》、《护生画集》等作品是他多年来的珍藏,“丰子恺用简单的笔墨,描绘出了一个真实的百态人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以轻松的笔墨,让大家看到希望,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改进夹江画纸张大千留下宝贵财富

张大千(1899—1983)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于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不涉猎,无一不精。他曾赞曰:“宣夹二纸,堪称二宝”,把夹江纸与安徽宣纸相提并论,这中间有大师与夹江纸的一段特殊情缘。抗战期间,他还多次到峨眉山游历采风,留下许多精品佳作。

闹“纸荒”张大千赴夹江制作画纸

在夹江县马村乡,“大千纸坊”是许多书文艺好者追寻张大千足迹的地方。夹江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白建明就曾到此,寻访当年张大千改进夹江书画纸质量的点滴往事。白建明介绍道,抗日战争时期,张大千寓居成都,由于日军的占领,安徽宣纸来源断绝,为了渡过“纸荒”,张大千于1939年和1942年,两次来到夹江县马村乡,住进造纸大户石予清家中,询问夹江纸生产的历史和现状,并同纸农一起改进造纸技术。张大千根据绘画的需要,亲自定下了纸张的大小规格四尺乘二尺、五尺乘二尺五寸;亲自设计了宽纹纸竹帘,并巧妙地制成暗纹,印在纸上;在纸的两端做有云纹花边和“大风堂造”(大风堂是大千画室的名号)字样。经过这番改进,使画纸拉力增强,可承重笔,洁白细腻,浸润性好,书画皆宜。

为了纪念大千先生当年为改进夹江书画纸所作的贡献,1983年11月11日,夹江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把夹江优质书画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在夹江,至今还珍藏着张大千当年亲自设计、监制的“大风堂纸”的原品。1994年4月,夹江县人民政府将张大千先生50多年前寓居过的马村乡石埝村石家造纸作坊命名为“大千纸坊”,对游人开放,作为展示中华传统造纸工艺的一个窗口。

数次游览峨眉山精品佳作留于世

峨眉山文史爱好者熊锋告诉记者,据《张大千年谱》记载,张大千先生曾经数次游览峨眉山。他于1939年6月首次和黄君壁(著名国画家)一起游览峨眉山后,深深为峨眉山秀美风光所吸引,又先后于1944年9月、1945年4月、1946年8月、1948年8月游览峨眉山。他在《对女张心瑞、婿萧建初的谈话》中曾说:“画山住在半山好,上下往返方便,既可俯览,又可上望。接引殿观日出不亚于泰山,金山万道,瑰丽耀眼,变化奇绝,大海巨浪不能及。”在《题赞峨眉鸟瞰》中讲道:“登峨眉绝顶,下视嘉州,青衣岷江,浅水缭绕,其下如栏槛间物,垂手可掬。丝风舞啸,衣裙飞动,便欲遐举,真胜游也。”他还作《游赞峨眉山》诗云:“千重雪岭栖灵鹫,一片银涛护宝航。五岳归来恣坐卧,忽惊神秀在西方。”

峨眉山给予了张大千极其丰富的创作灵感,在去中国台湾和侨居巴西期间,他还创作了多幅以峨眉山为题材的画作。如1953年作《峨眉山水图》赠送波士顿美术博物馆;1955年在日本东京作《峨眉云霭图》;1960年在巴西“八德园”作《峨眉三顶》;1981年在台湾地区台北“摩耶精舍”作《峨眉奇峰图》,题诗云:“峨眉山仞插高天,五岳无因与并肩。削壁云峦看已遍,奇峰朵朵出青莲。”

已故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宽明法师撰写的《张大千与接引殿》中介绍,张大千先生在峨眉山接引殿先后创作了描绘峨眉山的国画与书法数十幅,可惜的是接引殿在1953年毁于一场大火。目前,峨眉山仅留存张大千先生作于1946年的3幅画作,但没有一幅是描绘峨眉山水风光的,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新闻推荐

“天网”给力 抓获盗窃者

三江都市报讯(记者赵芳莹)近日,夹江县公安局华头派出所经过细致侦查,通过“天网”系统成功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为受害群众追回被盗现金12000元。2015年2月,家住夹江县歇马乡的邓某某打电话到华头派出所...

夹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夹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丰子恺、张大千为乐山写照留影)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