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技能大赛现场夹江县卫计局供图
应急演练现场夹江县卫计局供图
胡淑全“师徒”坐诊为患者把脉本报记者 黄巧娣 摄■程和平 本报记者 黄巧娣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夹江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以下简称“夹江县卫计局”)近年通过扎实工作、创新举措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年”工作主题,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民生导向,重点落实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各项医疗卫计工作提质增效升级,为实现“将90%的病人自愿留在夹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任即遇“下马威”
抓契机强化机构管理
2012年2月,一篇《“马家军”占领卫生院》的帖子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帖子称夹江县一卫生院在用人管理体制上存在巨大漏洞,引得百姓怨声载道。
一时间,事件引来各大媒体关注。各级党委政府也非常重视,责令彻查此事。这个棘手的事件,给刚刚上任履职的原夹江县卫生局局长冷泽辉一个不小的考验。
“那时候,我刚刚从夹江县民政局调任卫生局,各项工作尚在熟悉中,对我而言,可谓是一个‘下马威\’。是非曲直只有调查清楚、处理得当,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交待,才算考卷及格。”冷泽辉坦言,“马家军”事件的发生,可以说是对夹江县医疗卫生行业的一个不小的考验。
就在冷泽辉带领团队开展事件实地调查处理后,庚即着手全县基层医疗机构人事管理和财务监控的思考,随后制定出台了乡镇卫生院使用临聘人员的相关规定,并会同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小组,对乡镇卫生院的所有进出账目进行统一管理,后又将临聘人员管理举措上延至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事实证明,此举不仅规范了医疗卫生机构的人事管理,而且让财务工作更加透明。
“所谓‘危机\’,既是困难,更是机遇,就看你怎么对待。处理不好,就是窘途;处理得当,就是机遇。”冷泽辉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因势利导,把危机转化为机遇的管理者。自此,夹江县医疗卫生机构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治的轨道。
内修外练“强内功”
多举措提升服务能力
长期以来,“看病就医不去乐山就上成都”是绝大多数夹江人无奈的选择。作为一方医疗卫生行业的管理者和领头人,冷泽辉没有满足于仅仅将医院人事制度管理理顺和财务监控透明,他更多的是考虑如何“破局”夹江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服务能力?怎样让老百姓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面对夹江县卫生事业底子薄、基础差、设施缺、人才乏等实际情况,冷泽辉带领夹江县卫计局这个团队,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充分调研,确立了以深化医药卫生改革为先导,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基础,强化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以人才培育为核心,能力建设为关键的发展战略。
在织好“农村三级医疗保障网”的工程中,夹江县卫计局通过寻求国家项目扶持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支持,完成了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又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为县直医疗单位购置了一批急需的医疗设备。
“乡镇卫生院和县直属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规划,不能面面俱到,必须坚持总体布局、重点扶持、区别发展的思路。”冷泽辉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就是要重点扶植培育中心卫生院,打造成区域医疗卫生“小中心”,而一般卫生院,只需胜任担当常规防保职能足已。
作为全国第二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按照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任务的要求,夹江县卫计局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药品管理体制和供应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新诊疗秩序,并通过组建医联体及开展“三好一满意”、“优质服务年”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2014年,夹江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二甲”复评、夹江县中医医院成功晋升“二甲”,夹江县被评为省级传染病防治示范县。
统筹兼顾“重造血”
强基础提速卫生事业
对从医22年的主治中医师王国文而言,2015年注定是收获的一年,因为在今年年初他被纳入夹江县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成为第一批“学生”中的一员。每周一三五早上8点半,他就要到夹江县计划生育指导站,跟着“老师”主任中医师胡淑全坐诊,一同把脉。除此之外,王国文每天还要完成《跟师笔记》、《临床验方整理》、《教学考核手册》等作业,每周还要参加集中授课,每月完成一个重点病案总结。
像胡淑全和王国文这样的“师徒”在夹江县还有很多对。这就是2014年制定并于2015年开展的《夹江县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的具体体现,方案计划用两年的时间,采用“师承”方式,以“集中授课、分散带徒”的形式,由全县14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对遴选出来的40名中医药医务人员进行为期2年的专业指导培养。
据悉,夹江县目前年龄在45岁以下的注册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只有57人,而大部分医疗机构中医门诊基本上靠退休返聘人员支撑。采访中,夹江县分管医疗卫生的副县长万瑞红告诉记者,这种格局如不尽快加以调整和改善,将造成5—10年后县域内中医人才队伍的不断萎缩、技术严重倒退。“因此,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就是针对中医药发展制约因素,既要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更要解决后继乏术的问题。”
“有了基础设施设备,关键就是人。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不能光靠引进,还必须加强自身培育,只有内部‘造血\’功能强化了,才能促进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据万瑞红介绍,近年来,夹江县积极探索基层卫生人才“乡招村用”、“县招乡用”等办法,大力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已退休的学科带头人到基层机构服务,多渠道拓宽选人机制,并在编制、待遇、晋升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倾斜。
通过这些举措的有效实施,夹江县医疗卫生单位人才紧缺的现状得到基本缓解。“下一步,还将议定将中医按摩、针灸、推拿等适宜技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样一来,既可让老百姓享受到简便廉验的中医诊疗康复服务,又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运用发展。”万瑞红说。
作为公立医院的有效补充,夹江县民营医疗机构近年来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互补的原则,夹江县的民营医疗机构作为公立医院有效补充的蓝图已经绘就。目前,全县共有民营医疗机构5家,其中新投入使用的夹江康复专科医院从根本上解决了县域内没有康复专科医院的短板;在建的夹江县肿瘤医院与夹江县中医医院中医肿瘤专科相辅相成,必将为夹江及周边百姓健康保障再添亮点。
筑巢引得金凤来。夹江医疗卫生事业的大迈步,吸引来了国家级重点项目的实施。
经过前期精心筹备,2014年8月28日,夹江县中医医院顺利获批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特色脑病康复专科”、“中医肿瘤专科”两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创建单位,建设周期为3年(2014年—2017年)。
记者了解到,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的评审验收要求异常严格,多数都建在省级医疗机构,在县级医疗机构中开建,全国几乎没有先例,而夹江县中医医院一次就拿了两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用冷泽辉的话来说就是“事实证明,只要想干事,能干事,就干得成事”。
此外,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协调扶持下,夹江县还争取到了团中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捐赠的价值一千多万元的1台核磁共振仪器和1辆救护车。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的建设和大型设施设备的引进,极大地增强了夹江县的整体救治诊疗能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付小惠6月的新场,骄阳似火,夹江县新场镇红旗村11社的米兰诺项目扩建拆迁现场一派火热的景象。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新场镇激发干部队伍办事活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
夹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夹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