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罗学锋 陈兴鑫)昨(19)日,省委常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赴乐山市夹江县调研家庭农场和现代农业发展工作,他强调,要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省农业厅副厅长张强,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方为加,副市长阿刘时布等陪同调研。
李昌平一行来到夹江县新场镇星和村新农村综合体,漂亮的楼房、清新的“微田园”让人眼前一亮。来到村民郑伦彬家中,在主人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他一楼一底的新家,厨房、卫生间、卧室、客厅一应俱全,生活十分方便。李昌平详细询问房屋面积、造价、资金来源等情况。“一共150平米,全实木,采用了新型隔热材料,保暖隔热,比原来的房子安逸得多,1800元/平方米的价格,加上装修总价30多万元。以前的房子拆迁后补助了大部分资金,县上再补助一点,剩余小部分自筹。”李昌平高兴地说,“旧房换新房,环境更优美,功能更完善,居住更舒适,出行更便捷,这就是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当了解到郑伦彬全家每年务工收入有6万多元时,李昌平指出,新村建设必须产业支撑,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下一步还要在完善公共服务上下功夫,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谁来种田?怎么种田?来到夹江县青州乡的海滨农场、华青农场,李昌平一行与农场主人亲切交谈,对当前种粮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李昌平详细询问流转土地的模式、面积、价格、投入机制、农业保险以及部门提供的服务,当了解到实现规模种植,变传统种植模式每亩地每年需要10个以上的人工,而通过机械化减少到1.5人的情况时,李昌平指出,要加大订单销售,提高产品质量,采用经销手段,提升品质,做好品牌,在加工、流通、营销环节做文章,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希望农场业主到崇州考察,学习“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粮食银行”三种新型模式。党委、政府要抓好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农业效益最大化。
来到夹江县梧凤乡金银花种植基地、新生村现代农业葡萄种植基地,黄土镇凤桥村石斛种植基地、葛根种植基地,李昌平就基地规模、流转面积、基础设施投入、农民务工收入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了解。他指出,通过土地流转,农民获得流转土地收入和务工性收入。新生村1组村民李春莲正在为葡萄打芽,李昌平上前询问种葡萄的收益。李春莲说:“6分地,去年卖了2万多元。”李昌平高兴地说,会打芽说明农民已经掌握了种植技术,修枝打芽是为了保营养、保水分、保品质,这些技术要强化培训,用新技术武装新农民。对于正在推进的新生村美丽新村建设点,李昌平再三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加强规划。
来到三洞乡茶叶种植基地,一眼望去茶山起伏,蔚为壮观。李昌平指出,夹江茶叶品质虽好,管茶的水平一流,但附加值不高,这也是全省茶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夹江全县1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诸侯”割据,没有做大做强。茶叶加工企业要走联合联盟的路子,借助于大企业大集团的优势,打造品牌,统一标准,整合资源,提高茶叶附加值,做大做强川茶品牌。
李昌平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核心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谁来种地,二是怎么种地。谁来种地,靠机制创新;怎么种地,靠科技进步。要通过新型合作、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办法,解决怎么种地的问题。一边是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另一边是农民的比较效益;一边是“天花板”,另一边是“地板”;一方面,种粮效益低,粮价不如菜价,另一方面农业投入居高不下,农资、人工成本还呈上涨趋势。面对农业农村面临的挑战,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施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加大对种粮的补贴,既要保证粮食安全,又要提高农民的收益。要不断夯实新村发展的产业支撑。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规模化种养,加强信息化建设,注重品牌化打造,推动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新闻推荐
全市乡村旅游水果采摘主题活动在新生村开幕美丽新村“摘果”旅游“第三极”尝鲜
本报讯(记者马锐)昨(19)日,乐山市乡村旅游水果采摘主题活动暨夹江县甘霖镇新生村葡萄采摘活动开幕。省人大常委会民宗委主任王增建,省政协常委熊树林,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方为加,市委常委余涛出席...
夹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夹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