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华正在打竹簾
王亮华制作的绣字竹簾手工制作抄纸竹簾是个慢工细活,工艺流程非常复杂。目前,夹江县许多国画纸作坊使用的抄纸竹簾,大多出自于该县迎江乡师坝村村民王亮华之手。有许多此前会这门手艺的匠人都因市场等原因外出打工,年轻人也不愿静下心来学习这门手艺,年近六旬的王亮担心这门手艺会在自己这里失传。昨(4)日,王亮华和同样会这门手艺的弟弟王亮银,向夹江文化部门递交了《夹江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申请将夹江县的手工抄纸竹簾制作技艺列入非遗名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它。
细若毫发薄如蝉翼手工竹簾是件工艺品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王亮华家时,弟弟王亮银刚到县城递交了《申报书》回来,王亮华正坐在屋檐下打竹簾。
一条两米多长的木凳是王亮华的操作平台,木凳上放着夹板,编织中的竹簾固定在夹板上。木凳前放着一个竹筒,竹筒里装有大量直径约0.5毫米竹丝,竹丝细若毫发,若不是王亮华介绍,记者很难想象这是用竹子制作的。编织中的竹簾上吊着许多锡坠,上面缠绕着比头发丝还细的丝线,每两个锡坠一组,纺织时,将锡坠前后翻转,竹丝便固定成簾了。
采访前,王亮华卖了个“关子”,先带记者到他的老屋里参观成品。老屋是他制作抄纸竹簾后期工序的场地和成品仓库。老屋的堂屋里,摆放着几张大小不一的抄纸竹簾。它们乌黑发亮,看上去薄如蝉翼,似绸、似绢。与其说这些是用来抄纸的工具,倒不如说它们是精美的工艺品。
慢工细活工艺复杂手工制作竹簾是门技术活
“手工制作抄纸竹簾是一项慢工细活,工艺流程十分复杂。”王亮华说。
首先需要选取生长三年左右的苦慈竹,因为制作竹簾的竹丝不能有竹节,苦慈竹竹筒长,生长三年左右的竹子韧性好。然后用苦慈竹起竹篾,然后经过“抽刷”流程,制作成一根根细若毫发的竹丝。
第二步是择丝搓线。到蚕农家选择最优质的蚕茧,最优质的蚕茧才具有蚕丝均匀,韧性好的优点。接下来便是将抽出的蚕丝搓成比头发丝还细且粗细均匀的丝线,然后将丝线缠绕在锡坠上备用。
第三步是编织,也是叫打簾子。用竹丝作纬,丝线作经,丝线交叉缠绕,将竹丝固定成簾。编织耗时最长,是个慢工细活,需要很好的耐心和静力。
第四步为上漆。王亮华上漆用的是自制的土漆。他先采购来产自大山的生漆,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熬制。他说,抄纸竹簾的间隙小且均匀,这样才能保证滤水性好和抄出的纸张平整光洁。如果用现成的油漆等上漆,会堵塞间隙,只有用自制土漆,才能达到要求。上漆流程需要间隔刷三次才算完成,至此,一张手工抄纸竹簾就算基本完工。后期再经过修边、上框等,就可以用来抄纸了。
王亮华指着一张竹簾告诉记者,这是制作四尺规格书画纸用的。像这样一张抄纸竹簾,要用到上千根竹丝,150多米长的丝线。制作这样一张抄纸竹簾,技术熟练的匠人,需要四五天时间。
传承五代技艺精湛为张大千制作抄纸制簾
王亮华说他们家算得上是手工制作抄纸竹簾的世家,他小时候听爷爷讲,他爷爷的爷爷起,就会这门手艺了,传到他这里已是第五代了。
因制作的竹簾质量上乘,王家制作竹簾颇受造纸作坊的喜爱,同时让他们家与大画家张大千也有了丝缕联系。村里传说,抗日战争时期,张大千在夹江县马村乡石堰村大漕户石子清家与其子改进研发夹江书画纸时,便是请王亮华的曾祖父王天杰制作的抄纸竹簾。
关于这个传说,记者无法找到确切的史志记载,但夹江“大千纸坊”第四代传承人石利平告诉记者,他也听老人们说起过。从那时起,“大千纸坊”一直使用王家制作的手工抄纸竹簾,现在“大千纸坊”使用的手工抄纸竹簾便出自王亮华之手。
多种原因面临失传申请“非遗”传承这门手艺
“曾经,我们村全靠这门手艺吃饭。”师坝村村委会主任杨志强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师坝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制作手工抄纸竹簾相关的工作。生产竹簾除供应夹江手工造纸之需,还远销山西、甘肃、河北等地。当然,由于原来传授技艺方面有所保留,会全套工艺的人并不多,技术最精湛的还是数王家。
王亮银坦言,自己虽然会这门技艺,但由于王亮华更用功,技艺比自己精湛。上世纪80年代,一名画家找到王亮华,想在竹簾子绣上“××画家用纸”字样,这样出来的纸张上便有字样的暗印。王亮华苦苦思索,最终发明“双针法”绣字技艺。用这种竹簾抄出来的纸,看上去和其他纸没有区别,但将纸张对着亮看,便能看见上面有这些字样的暗印。
上世纪90年代起,手工造纸作坊大量减少,市场萎缩厉害,这门手艺越来越难做。制作竹簾收入远不如外出打工,许多村里的匠人都外出打工了,包括像王亮银,前些年也放弃了这门手艺,外出打工。王亮华的女儿会这门手艺,但中专毕业后不愿呆在家里,目前在一家房产企业工作,王亮银的儿子对这门手艺根本不感兴趣。
今年58岁的王亮华担心自己老了后这门技艺会在自己手中失传。他说,手工抄纸竹簾制作集篾匠、木匠、漆匠等手艺于一体,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制作历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夹江手工造纸的重要支撑。于是他和弟弟合计后,想通过申请“非遗”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门技艺。目前,王亮华兄弟也在思考如何开发利用抄纸竹簾的收藏价值,让传统手艺在市场大潮中焕发生机。记者欧军文/图
新闻推荐
插秧机的效率远远超过人工今年,夹江县的种植大户刘海兵获得了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他是怎么种植“种”成了省劳模的?让我们听听他的故事吧。心中有梦想承包土地种庄稼在夹江县青州乡乡场...
夹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夹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