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乐山 今日犍为 今日井研 今日夹江 今日沐川 今日峨边 今日马边 今日峨眉山
地方网 > 四川 > 乐山市 > 今日峨眉山 > 正文

尘世喧嚣远 文脉永流传 老泰城西关(三)

来源:泰安日报 2020-08-14 08:05   https://www.yybnet.net/

灵派侯五哥庙图(宋宝绪绘)

泰城老照片(来自网络)泰城老照片

(德国人赫达·莫里逊于1942年拍摄)灵芝街石碾灵芝街老房灵芝街教堂

□顾川泰山

老泰城根据四门(东迎暄、西岳晏、南泰安、北仰圣),可分为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对于西关,将分为八个篇章,描摹老城街道、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此文为第三篇,旨在追溯那些久远的历史,使其在尘封中逐渐显现。

人在岁月中慢慢变老,城在发展中日渐年轻,老城的味道渐行渐远,心中的眷恋与日俱增。让我们一起品读老城老街历史,留住老城的根,留住老城的魂。

西关,是指老泰城西城门(岳晏门)以西的地方。按照地域,其可分为上西隅和下西隅。两者大体以奈河为界,奈河东为上西隅,奈河西为下西隅。大关街以南、奈河以东,属上西隅。

从西城门起,与大关街相接的南北街主要有双龙街、灵芝街、共和街、顺河街等,东西向则有元宝街、金桥头街、市场街等。主街间又有许多巷道胡同交织错落,古迹名胜点缀其间,人间烟火,世事繁华。

西城门迤南为双龙街。双龙街北起大关街东首,南至洼子街西段,长约380米,今被青年路西侧建筑所占。原双龙街南首,老城墙西南角,斜跨一小石桥,名白虎桥。在泰城东西角同样有一石板桥,名青龙桥。两桥之名,取“左青龙、右白虎”之意。古人建城,在风水上是非常考究的。泰城的青龙水是梳洗河,白虎水则是奈河。白龙桥下为城壕之水,西南流向注入奈河。原桥东有观音堂,桥西有关帝庙,皆无存。

原双龙街上还有致用学塾,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泰安知县李祖年创设致用学塾,翌年停办,后无存。又有泰安道院,位于双龙街(今青年路)与元宝街(今财源街)交会处西南,创办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济南“卍”字会的分支机构。“卍”读“万”(据传唐代武则天定其音),在佛教中是佛祖的心印,有吉祥之意。现正殿尚存,坐北朝南,面阔5间,东西长25.6米,南北宽12米,进深4间,占地面积307.2平方米。

双龙街西为灵芝街,北起大关街,越今财源街,南段西斜至金桥头东,长约400米。

灵芝街是泰城历史上一条名街,因宋真宗封禅时陈灵芝于此而得名,被当地老人称为灵子街。清人聂鈫《泰山道里记》引《宋史·真宗本纪》云:“大中祥符元年十月丁未,法驾入乾封县奉高宫。戊申,王钦若等献泰山芝草三万八千余本。此街之所以得名也。”明人宋焘《泰山纪事·地集·神芝》所引更详:“大中祥符元年十月,泰山芝草生,共得三万八千二百五十本,有并五、并三连理,五色重晕如宝盖,上下相连带,凡草木五谷如宝山、神仙、灵禽、瑞兽之象者六百四十二。诏令封禅日,列于天书辇前。封禅毕,送诸名山胜境及赐宰相。”如此多的灵芝草一次性采自泰山?宋焘分析,“则烨烨紫芝与荆棘、蒿草等耳。”以杂草伪之,皆由主导这场封禅盛典的资政殿大学士王钦若所为,并言王氏“以愚人主,必不足取信于万世矣”。

灵芝是一种菌类,外形呈伞状,菌盖成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神草、瑞草,一岁三华,扶正培本,延年益寿。《神农本草经》将灵芝列为上品,认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民间传说,灵芝有起死回生之效。《白蛇传》中,许仙被白素贞原形吓死,白素贞只身赴峨眉山盗回灵芝草,救了许仙一命。近代泰山名医高宗岳撰写的《泰山药物志》将其列入三大“奇异物品”之首,“本品形态无一定式,得之甚难”。其曾亲得一株灵芝,“形如云头,又似如意”。除了药效,泰山灵芝更被视为祥瑞,这也是王钦若为什么费尽心思,搜集如此多的灵芝以呈圣上的原因。当然今天的灵芝已经可以人工批量种植,因其形状奇特,除药用外,还可以制成工艺品,有“吉祥如意”之意。

因为历史缘故,加之地理优势,灵芝街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久盛不衰,曾是泰山本土药材集散地。泰山物产丰富,其中尤以中药材著称,如何首乌、黄蔓精、玉竹、杏叶参、汶香附、山查(“查”与“楂”同)、金银花、牛黄、玉液水、螭霖鱼、黄鲴鱼、侧柏叶(以上列近代泰山名医高宗岳《泰山药物志·特产门》十二大特产),均在此有售。灵芝街还是香客店的集中地。不唯此街,整个西关也是香客店最集中的地方。因为香客多来自北部的德州、沧州、宁津、吴桥和南部的兖州、徐州及菏泽、曹县、邹县等地,他们从西城门进城,西关便成首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津浦铁路开通之前,城内客店的标准档次高于城外,越往西档次越低。来泰安拜山进香的多是乡村普通百姓,对食宿的选择自然是越便宜实惠越好。因此,在每年春天祈福上香的旺季,西关一带便香客云集,各香客店人满为患,这也催生了许多大型的香客店,如灵芝街的宋海扬香客店。清代学者张体乾曾下榻于西关香客店,其《东游纪略》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所见所闻:“傍午抵泰安,寓城西刘氏客馆,馆可容千人。主人云:‘邻宋氏且容三千人不止也!’颜黄门曰:‘河北不信万斛之舟,江南不信千人毡帐。’谅哉斯言!”其所言刘氏客馆,可能是大关街刘汉卿店,为泰城“八大香客店”之一。而所言宋氏客馆,则有可能是灵芝街宋海扬香客店,在八大店中规模最大,其店瓦房设计齐整雅洁,时有“住瓦房,宋海扬”之说。这条街还是笼箩业集中地,笸箩、簸箕、筐、箩、篓等各种藤、蔑、竹制品应有尽有。新中国成立前后,此街又有酒行、丝行、染坊,还有曲艺社、照相馆等,店铺林立,旗幌招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和街面改造,灵芝街北口被邮政局封堵,传统的商业店铺迁出或停业,街内多改建为居民区,繁华不再。但街巷并无太大变动。据当地老人讲,基本还是原来的样子。

说到与灵芝街相关的历史名人,不得不提泰山五贤之一的明代著名政治家、泰山学者宋焘。

宋焘(1572年—1614年),字岱倪,号绎田、青岩,山东泰安孝门村(今肥城宋家孝门)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宋焘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改任御史,巡按应天,兼督学政。宋焘为官敢于指陈利弊,忠义直谏,“由此与宰相(朱赓)龃龉矣”。(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八·宋焘传略》)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其又因江西参政姜士昌被贬一事直谏,触怒神宗,被贬为山西平定州判官,旋即辞归故里,定居于泰城灵芝街。归隐期间,宋焘于灵芝街筑青岩居,潜心治学,“考汶阳之墟,览明堂之址,吊孙石之踪,访六逸之迹”。(《泰安州志·序》)其著有《泰山纪事》《落花全韵》《青岩居草》《岩居漫录》《理学渊源》《时习要录》《州志补遗》等著作,又致力教育,于青岩居聚授学业,教化家乡子弟。泰安名士王楫(?—1636年)少年时便曾受教其门下,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及第,累官至宁夏巡抚,惜“以廉介执法忤悍将,遇害”。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五月二十八日,宋焘因背疽发作而卒,葬于泰安城西上旺村凤凰岭下。天启年间,明廷赠封其为光禄少卿,赐诰命,崇祀乡贤。旋即,魏忠贤大兴党狱,削夺追赠。至崇祯初年,才得以恢复正名。清道光九年(1829年),泰安知县徐宗干在原三贤祠(祀孙复、石介、胡瑗)的基础上,增祀宋焘和清朝大学士赵国麟,并易名五贤祠。由此,宋焘被尊为泰山五贤之一。

“怀殷著述青岩下,羁脱趋陪紫绶中。莫向东林生感慨,清光犹射夕阳红。”(清人周文光《拜绎田先生墓》)“兴来邀夕阳,一尊聊自斟。但觉市廛远,不知萝葛深。醉眼独枕石,涧底听鸣琴。”(宋焘《我思泰山高》)“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也许便是宋焘的人生写照吧。

宋焘的道德文章和以文化人的情怀,在九十多年之后,吸引着清朝大学士赵国麟走进灵芝街青岩居。

赵国麟(1673年—1750年),字仁圃,号拙庵,泰城东关人,原籍浙江上虞,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历任福建、安徽巡抚,刑部、礼部尚书,清乾隆四年(1739年)任文渊阁大学士。清乾隆八年(1743年),其回原籍,“时跻绝顶,钟情丘壑”,在泰城南大白峪村建岱阳精舍,著书立说,有《云月砚轩古体诗稿》《调皖纪行草》《拙庵近稿》《塞外吟》《近游草》《大学困知录》《文统类编》等传世。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其因疾卒于岱阳精舍,葬于泰城西郊天平山岩家村赵家林,享年77岁。

赵国麟自少颖秀,日读书数千言,博览古今,旁及日用琐屑靡不通贯,而且特别注重启迪后进。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赵国麟未仕前,有感于泰山三贤和宋焘事迹,来青岩旧址建讲堂五楹,书室数椽,名曰“青岩义社”,约同人讲学其中,来学者数十百人。其又亲编刊行所选《本朝元墨文统》与所著《制艺纲目》两书,皆为研讨时文之作,授以青岩学子。时人评价:“侍赵公坐一日,抵十年养气。”其被大家称为“青岩先生”。赵国麟高中进士后,仍返回乡里,讲学于青岩义社。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山东巡抚蒋陈锡视察青岩义社,对赵国麟之举十分赏识,与泰安知州石键捐俸增葺学舍,并易社名为青岩书院,一时“四方有志之士,不远数百里,负笈重茧而至,皆谓今日之青岩,将与白鹿、嵩阳、岳麓、石鼓诸书院并垂不敝于天壤矣”。泰山学风为之一振,青岩书院成为泰山历史上著名书院之一。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赵国麟授长垣(今河南长垣县)县令,离泰赴任。赵国麟离开,书院稍有荒落,然学风犹存。清乾隆五年(1740年),知府王一夔再次增建重葺,扩大书院规模,延请名师任教,并制订书院规章制度,拨存留香税银600两,又拨藩库闲置银1000两,分泰属各当商生息,以备书院之费用,书院一度复兴。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府颜希深循前任做法,加上息银646两共存本银2246两,照前生息,以备掌教束脩,士子膏火及夫役工食、修理等费。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于后继乏力,青岩书院“渐就倾圮”,又因宋氏后人需以此为居,遂将书院宅基交还原主。新中国成立后,书院改建为灵芝小学。(以上据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市史志办《泰安三千年人物》等)

孙复、石介、胡瑗、宋焘、赵国麟“泰山五贤”,还有明代育英书院的创办者李汝桂等泰山名士,高擎理学旗帜,薪火相传,心源一脉,自成泰山学派,对泰安文风、士风乃至世俗风情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流风遗韵,至今仍熠熠生辉。

清代后期,灵芝街上还有一位名士——卢汉倬,字星舫,号诗樵,生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科拔贡。根据史料记载,其以好学和藏书而闻名。民国《重修泰安县志》记其“幼聪敏嗜学,长于书无所不窥”,尝镌一印章“星舫氏愿读尽天下古今书”。有友人随手从书架上抽取一本书,他均能一字不遗地背诵,且能指出在某卷某页,“人服其精博”。其著有《医学管见》等。清咸丰五年(1855年),其曾为泰山斗母宫撰《重修斗母宫碑》。

清末民国间,灵芝街又成了英国传教士的处所,盘踞长达半个世纪。

清光绪四年(1878年),英基督教圣公会在泰安传教。清光绪十年(1884年),传教士方学志、夏伯里建教堂机构,初称安立甘教会,后称中华圣公会,附设育英学校。据说当时的基督教礼拜堂为石砌建筑,巍峨高耸,顶悬钟楼,与岱庙天贶殿等高,可纳500人礼拜。每当礼拜日,钟声悠扬,让古泰城多了几分异域风情。现仍存配楼两座,均坐北朝南,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石质欧式建筑风格。前楼东西长27.5米,南北宽14米,高11.5米。后楼略小。北为育英学校,就是原青岩书院的位置,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据《全国中等学校校名地址一览表》载:“该校民国纪元前六年由中华圣公会创办,它的前身是私塾小学,始办于1901年左右。”民国元年(1912年)后,附设女校。民国十三年(1924年)实行新学制后,小学、中学分设。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该校有6个班、250名学生,教员14人。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该校经历两次停办与复校,并曾作为泰安侵华日军司令部和新民会旧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秋,国民党飞机轰炸泰城,学校停办再未恢复。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改为灵芝街小学,现存教学楼和传教士宿舍楼两座,俗称大、小红楼(大红楼为教学楼),均为两层建筑,附设地下室,建筑总面积936.5平方米,罗马式建筑风格,现为泰安市基督教会教产。

灵芝街南段旧有迎旭观,位于今灵芝街与财源大街交会处偏东南。迎旭观创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上为关帝阁,楼阁台榭,曲径深邃。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观内遭回禄之灾,但亭阁依然,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今无存。

灵芝街南首为金桥(即清人唐仲冕所云奈河桥)。金桥西北,今金桥服装批发城一带,旧有灵派侯庙,东与迎旭观对峙。

灵派侯庙原称通泉侯庙,又称五哥庙。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二·坛庙祠宇》云:“(灵派侯庙)在迎旭观西,其神旧称奈河将军,宋真宗东封驻跸,水泉方涸,俄而涌涨,嘉其神异,赐封灵派侯。庙创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

奈河将军又称通泉侯,之所以改封为灵派侯,又与宋真宗相关。干涸的泉眼因为真宗的莅临忽然涌出水来,真乃天降祥瑞,真宗“嘉其神异”而封之。明人萧协中《泰山小史·灵派侯祠》诗云:“烟水涟漪映小桥,将军威震涸成漂。龙章宠锡金泥艳,篆结沉氲袅碧霄。”其泉,据今人马辉考,似为庙西金星泉。

灵派侯既是奈河之神,又是水神、泉神,“肤寸兴云,不崇朝而雨,其流泽又能滋於民物,复及万乘,功用显白”。(明人查志隆《岱史·第九卷·王祯记略》)。其神在民间还有惩恶扬善的传说。如在元曲《看钱奴买冤家债主》中,便讲述了灵派侯伸张正义的故事。

灵派侯庙紧靠奈河,位置也很奇特。“州城西南隅,河名曰?。?之东涘,地形若龟。庙建其上。”(明人萧协中《泰山小史》)。之所以称其五哥庙,是因元代重修增建时,附建五哥、王母等殿。今人宋宝绪考,王母为西王母,五哥为泥瓦匠、石匠、木匠、油漆匠、扎彩匠“五匠神”。外地亦有将五显财神、五路财神作为五哥庙奉祀者。

灵派侯庙历史上多次重修。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泰安监司(啖)撒、州尹孙民献以香火费重修,内附建五哥、王母等殿。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道光八年(1828年)、道光九年(1829年)、道光十年(1830年)、咸丰七年(1857年)俱重修,有碑记。民国十八年(1929年),女子师范讲习所并入师范讲习所,迁址于此庙,时有教职员工7人,女生1个班47人,男生2个班97人,民国二十年(1931年)又迁至慈善院(今山东科技大学旧址)。新中国成立后,此地又曾为机关占用,今遗址无存。

新闻推荐

杜甫的嘉州与李白的峨眉

□彭志强每次抵达乐山,都是水的指引。要么是成都顺流而下的岷江水,要么是金顶扶摇直上的峨眉雪。在峨眉山,清晨吃豆...

峨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尘世喧嚣远 文脉永流传 老泰城西关(三))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