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乐山 今日犍为 今日井研 今日夹江 今日沐川 今日峨边 今日马边 今日峨眉山
地方网 > 四川 > 乐山市 > 今日峨眉山 > 正文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双重身份下的文化守护

来源:乐山日报 2020-06-14 06:41   https://www.yybnet.net/

峨眉山景区远眺金顶袁学方 摄峨眉山万年寺刘勇 摄在峨眉山博物馆参加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学生体验拓片龙门洞摩崖石刻复查工作现场,工作人员对“龙门”二字进行描字添漆。1996年12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全票通过峨眉山——乐山大佛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这是四川第一个、中国第三个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自那时起,峨眉山就具有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双重身份。

时间斗转星移,岁月白驹过隙。2020年6月13日,“申遗”成功近24年后,峨眉山景区迎来我国第4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回望过去,峨眉山景区始终坚持走文化遗产的保护之路,并随着时代发展,更迭对文化传承的理解,书写了一份文化守护的高分答卷。

■记者杨心梅

以考察之心探索

2020年2月,因新冠肺炎疫情暂时停止对外开放的峨眉山景区本应很寂静,但2月11日,景区龙门峡却十分“热闹”。

当天,在景区消防救援大队、交通运输局、林业水务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一场由峨眉山文管所牵头进行的龙门洞摩崖石刻详细复查工作紧张开展。文管所所长刘杰带领8名工作人员身系安全锁,乘坐冲锋舟,向在水中淹埋多年的龙门洞摩崖石刻进发。

龙门洞原是峨眉山的两个进山口之一。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范成大曾于淳熙四年(1177年)登峨眉山,写游记载于《吴船录》:“昔闻峨眉双溪,不减庐山、三峡。前日过之,真奇观。及至龙门,则双溪又在下风。盖天下峡泉之胜,当以龙门为第一。”

经过精细作业,工作人员在龙门洞新发现北宋至清代的游记、诗词等题刻20余则,在使用罗盘、皮尺、卷尺等工具进行测绘的同时,利用无人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对题刻进行拍摄,并现场对“龙门”二字进行描字添漆,制作“龙光”拓片一副。

这是自1987年7月,峨眉山文管所对龙门峡中的龙门洞摩崖石刻进行粗略调查,时隔32年后的又一次考察尝试,也是峨眉山符汶河水位下降碰到的一次难得的科研契机。“河床抬升、水位上涨等种种因素,导致龙门洞被迫‘沉睡’在水中,”所长刘杰告诉记者,“今年河水水位下降,出现龙门洞再现这一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我们文物人自然不会错过。”

这样的考察探索,在峨眉山景区不是特例。

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峨眉山景区在全山范围内广泛开展景区楹联、石碑石刻、寺庙遗址的调查工作,先后调查登录楹联260余副、石碑石刻30处、寺庙遗址23处,为景区挖掘峨眉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展保护修复、利用提供依据。

2019年8月,峨眉山景区针对峨眉山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料,开展清库工作,及时掌握峨眉山博物馆藏品的保存现状,促进藏品系统化、规范化管理。

2020年3月,峨眉山景区对位于景区七里坡游山道的天门石石刻进行清理和填色,并新识别出一幅明清时期的题刻“天门関”,景区科研再添一份具有相当价值的新发现。

……

以工匠之艺守“旧”

发现、守护,这是拥有诸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峨眉山景区的使命。

2018年10月,得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的峨眉山万年寺保护修缮工程(一期)进入施工阶段,工程由古建筑修缮匠人精心负责,原定于2019年8月竣工。2019年夏天,峨眉山持续出现反常大雾天气且雨水不断,寺庙建筑结构表面持续结露,空气湿度严重超出木构件油漆施工规范要求的最低施工条件,为确保工程质量,工程被延期至当年11月。

工程结束后,不少游客表示,重新开放的万年寺巍峨宝殿和大雄宝殿“似乎没有变化”,这让景区工作人员感到振奋。因为这种受到游客认可的“不变”,正是峨眉山景区在遗产保护方面孜孜不倦的追求。“文化遗产是‘旧东西’,修缮的时候坚持‘修旧如旧’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刘杰告诉记者。

事实证明,峨眉山景区多年的精益求精不仅让寺庙建筑等文化遗产资源完整性得到保护,同时也让五湖四海的游客见证了经岁月侵蚀,仍光彩依旧、底蕴深厚的峨眉山。

自“申遗”以来,峨眉山景区坚持每年投入资金对景区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等古建筑进行修缮,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分级保护。2019年9月,峨眉山景区更是对全山27座现存寺院的破损、老化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形成《峨眉山景区寺院破损、老化情况调查报告》。目前,在景区牵头组织下,景区民宗、规建等部门和峨眉山佛教协会正根据寺院的保存现状和保护级别,稳步推进遗产保护项目的修缮工作;因建成投入使用年限较长,在消防、安防、电气线路等方面存在问题而闭馆的峨眉山博物馆也正式进入改造阶段。

以开放之姿尝试

峨眉山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儒、释、道在此交汇,经过时间的锤炼,形成了以佛教文化和武术文化为核心的峨眉山文化体系。文化无声人有声,随着时代变迁,峨眉山景区意识到闭门造车并不能让峨眉山的文化保护工作得到有力提升,开放式的交流与传承成为了景区新的尝试。

近年来,峨眉山景区一是开放平台给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研究的专业人士,将自身的位置从领导者变为服务者;二是通过立法,规范化利用遗产资源;三是通过博物馆开放日、峨眉文化进校园、峨眉山武术节等形式,推进世界遗产活化利用。

——与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建立长期合作,每年邀请建筑学院师生到峨眉山实习。2018年5月,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向景区提供该院师生2017年7月对伏虎寺及周围进行测绘的成果,共计有图文资料100页。

——开展博物馆管理、藏品保护、陈列展览、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收集编写完成《峨眉山古建筑群——寻宝之旅》《馆藏一级文物简介》《历史名人与峨眉山的故事》等作品。

——《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经四川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大会表决通过,实现对世界遗产的依法有效保护,提升保护水平。

——充分发挥峨眉山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扶贫立志重要作用,在峨眉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的中小学校开展宣讲活动。

——针对峨眉山佛禅文化、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推广“山水禅意之旅”“武术寻侠之旅”,积极承办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峨眉山国际武术节等,传承世界遗产文化内涵。

以开放之姿聚大众智慧,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中越来越多的内涵得到挖掘,厚重感不断加强。峨眉山文化保护意识也在潜移默化间走进游客心中,传到千家万户。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峨眉山景区管委会提供)

新闻推荐

孩子们有了新乐园

本报讯(官国平记者罗曦)近日,峨眉山市儿童服务站在峨眉山市胜利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服务站将为峨眉山市广大适龄儿...

峨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峨眉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双重身份下的文化守护)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