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新闻 犍为新闻 井研新闻 夹江新闻 沐川新闻 峨边新闻 马边新闻 峨眉山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乐山市 > 峨眉山新闻 > 正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一篇篇关于鸟类研究的学术文章在英美杂志上发表 七旬观鸟大爷:我是海外投稿的探路者

来源:成都商报 2018-11-23 03:08   https://www.yybnet.net/

张智言发表的英语文章《东方宝石-朱鹮》(图据受访者)

1986年春天,由美国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主办的季刊上,一篇名为《东方宝石-朱鹮》的文章显得十分与众不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今年已经72岁的成都人张智言。他本是一名电子工程师,并非专业鸟类学家。然而,凭着一股对鸟的痴迷,张智言的观鸟习鸟生活一过就是50多年。

50多年前,张智言还是一名无线电专业的学生。在雷达站实习时,他观察到在雷达工作期间,附近农民放飞的鸽子无法按时回巢。查阅大量资料后,张智言发现,鸽子大脑里用来记录飞行路线的磁敏神经,会受到雷达电磁波的干扰。这一发现为他和鸟类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经商浪潮里,张智言选择转身走进山林。50多年来,张智言先后前往甘肃、云南和贵州等地观鸟。艰难的深山研究生活,最终被记录在了刊登于海外刊物上的一篇篇研究报告里。但让他最记忆犹新的,还是那篇有关朱鹮的文章。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实习记者 黄伊舲

探索

我觉得我应当胆子大一点,做向海外投稿的探路者

上世纪80年代,国内有关鸟类研究的专门刊物还不多。张智言在1979年前后撰写的多篇鸟类研究文章,被国内的学术刊物一一退稿。

幸运的是,在张智言的习鸟生涯里,有许多为他指明前进道路的良师益友。其中,便有兰州大学生物系教授王香亭。看过他的文章后,王香亭向张智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不妨试试国外的刊物,但这一步很难。”“当时,思想封闭的坚冰还没有被彻底打破。”迈出这一步,张智言确实花费了很大的功夫。在他看来,最终促使自己勇敢走出这一步的,是一次意义非同的会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吹遍华夏大地。“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命运。这次大会启发了我,让我勇敢地冲破思想的牢笼。我觉得我应当把胆子放大一点,做向海外投稿的探路者。”

投稿

翻开尘封的“期刊指南”,朱鹮研究文章在国外发表

要在海外发表文章,首先需要了解有哪些对口的学术刊物。“当时,要想知道有哪些对口的期刊,主编是谁,往哪里投递文章,这些资料都很难找到。”张智言悄悄求教于一位在省图书馆任职的老先生,希望能找到有关海外期刊的资料。老先生告诉他,“这些书只供图书馆内部使用。”

老先生口中的书,名为《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指南收录了200多种语言的15万个出版商的期刊资料,包括33万多种期刊的详细书目数据,覆盖950个学科。在张智言的记忆里,这本久未被翻阅的指南裹挟着一层厚厚的灰尘。“我用扫把清理干净后,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搜寻需要的资料。”回忆起展开指南的场景,张智言仍激动不已。“我用了整整三天,记录下很多对口的期刊,尤其是在鸟类学界居重要地位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刊物。”

张智言告诉记者,指南为自己拿到了走向世界的钥匙。而这把钥匙为他率先打开的大门,便是美国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主办的季刊。张智言壮着胆子,把自己有关朱鹮考察研究的文章寄往美国。在主编吉尔·克瑞的指导下,历经两年时间,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删减,《东方宝石-朱鹮》一文终于在1986年的春季刊上刊登。文章的发表,让张智言和朋友们都激动不已。

研究

深山考察不易,业余爱好成一生事业

当时,鸟类考察研究充满了艰辛。张智言告诉记者,带上一块塑料布和两个馒头,自己经常就这样开始艰难的深山观鸟之旅。上世纪80年代,为了研究朱鹮,张智言曾冒雨只身深入原始林区。深山考察虽不易,但张智言最终在陕西洋县目睹、观察和记载下了珍贵的7只朱鹮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1984年,张智言前往青海考察黑颈鹤。经过不断搜寻,他发现了许多黑颈鹤鲜为人知的奥秘,并写成英语文章《隆宝滩的黑颈鹤》在英国的相关杂志刊登。张智言的观鸟习鸟经历,最终被浓缩为了数篇刊登在海外的专业文章。这不仅是对他业余爱好的总结,更是思想解放的宝贵凭证。

“不务正业”,是张智言为自己50多年来的观鸟习鸟生活贴上的标签。研究鸟类的所有费用,都来自于他并不多的工资。但正凭借着这股对业余爱好的执着,他和鸟结下了一生的缘分。“现在我就在成都周边的山里观鸟。听着鸟儿的声音,50多年来的观鸟记忆一下子就都在眼前。”

发展

四十年巨变,“在四川也能看到朱鹮了”

改革开放,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生活。四十年来,我国的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鹮,和大熊猫一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珍稀程度而言,朱鹮是“鸟类中的大熊猫”,是鸟类保护的旗舰物种。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种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朝鲜和日本的鸟类开始遭遇不幸,国际上一度认为它在中国也已灭绝。1981年,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了野生朱鹮种群,我国自此开始了这个珍稀动物的抢救工作。经人工繁殖,朱鹮的种群数量已超过2000只。

在发表《东方宝石-朱鹮》后,张智言再没有机会与朱鹮“相遇”,但他始终心系着朱鹮,期待能在四川的天空再次见到朱鹮飞翔的身影。去年,四川培育的朱鹮“第二代”在峨眉山成功破壳,这一消息让张智言激动万分。“在家乡,我也能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鸟儿了。”

新闻推荐

一直升机迫降峨眉山景区

直升机迫降峨眉山景区道路现场网友视频截图●两人受轻伤●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11月18日中午12时许,一架民用小型...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成昆线上风景多2018-11-21 01:00
猜你喜欢:
评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一篇篇关于鸟类研究的学术文章在英美杂志上发表 七旬观鸟大爷:我是海外投稿的探路者)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