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栽种峨眉拟单性木兰3月21日,春分,也是第六个国际森林日,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在峨眉山再次野外回归了160株世界极度濒危植物——峨眉拟单性木兰。经过近30年的努力,该实验站目前在人工繁殖、迁地保育、野外回归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峨眉拟单性木兰 “迁徙”到野外生存
21日早晨9点,80株峨眉拟单性木兰从峨眉山植物园出发,经过半小时车程颠簸,它们又从汽车转移到骡子的背上,在山间小道上行走了一个小时,最终到达峨眉山海拔1460米高的位置。
选地、挖坑、栽种……实验站工作人员把峨眉拟单性木兰一一“安家”在森林里,让它们从此告别人工培育,真正实现野外回归,“种下去之后,我们就不再干预,只是会对回归苗木进行长期监测,一季度统计一次生长情况。”工作人员说。
第二天清晨,第二批80株峨眉拟单性木兰再出发,这次它们去的是峨眉山海拔1050米的地方。
“两个地方一高一低,一个向阳干燥,一个潮湿荫蔽,目的就是为了实验对照,看峨眉拟单性木兰能否在野外不同海拔、不同条件下都能实现自然生长。”实验站工程师李策宏告诉记者。
至此,160株峨眉拟单性木兰全部实现野外回归,也标志着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资助的“峨眉拟单性木兰的野外回归”项目圆满完成。据悉,这是该项目从2016年野外回归成功以来的第三次行动,使峨眉拟单性木兰野外回归数量突破了500株。
3年时间,重建的野外种群数量比原生境生长的数量增加约5倍,回归苗木生长健壮。接下来,项目组还将对这些回归苗木进行长期监测,直至它们在野外环境下能开花结果,实现自我繁殖,从而摆脱灭绝的命运。
近30年科研 解决三大技术难题
据悉,峨眉拟单性木兰为异花授粉,且雌雄花成熟不同步,在自然条件下授粉困难,结实率低、种子质量差,从而导致该物种天然更新困难,而且生存环境也极其脆弱,目前全球仅在峨眉山野外存有,因其数量极为稀少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1999年峨眉拟单性木兰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0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为了拯救保护该物种,早在1989年,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就开始对该物种进行迁地保育和播种繁殖技术研究。
近些年来,该实验站又先后开展了峨眉拟单性木兰人工授粉、繁殖技术和种子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峨眉拟单性木兰幼苗近1500株,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成功解决了峨眉拟单性木兰自然条件下传粉难、种子萌发难与成苗难三大技术难题。
如今,经过近30年的研究、培育,峨眉拟单性木兰回归到峨眉山自然生态系统中,自然种群得以复壮,逐渐摆脱灭绝的危险,维护了峨眉山的生物多样性。同时还有部分植株被向外输送、栽种,以期在峨眉山以外的其它地区也能开枝散叶。
焦露 记者 魏玉婷 文/图
新闻推荐
艾略特说,“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没想到,三月却成了台湾文坛的告别季:18日刚刚送走作家李敖;19日又传噩耗——有“诗魔”之称的台湾著名诗人洛夫逝世,享年90岁。洛夫的《边界望乡》和余光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