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镜明乐山旧居。
1948年峨眉山黄银山购买孔镜明(孔镜湖)的房屋买卖契约。
孔镜明夫人开办的嘉定幼儿园。
□徐杉文/图
孔镜明到嘉定后感到虽然当地不像湖南排外情绪强烈,但是作为中国西部最有名的佛教圣地,他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情景,满腔热情问“你接受洗礼了吗?”对方答:“佛祖给了我祝福。”延续千年的传统,使这座古城,以及往来这座古城的人给他的热情一瓢瓢冷水。
最初的五年,他的工作收效甚微。于是,他尝试着改变方法,不再过多说教,而是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1914年,他创建了“万国红十字会乐山县分会”,地址最初设在皇华台的三育社内。
红十字会成立后先后开办了两个小规模医院:城北医院设在皇华台会址所在地;时疫医院设在圣泉井药王庙侧。两院同时也是红十字会中医送诊施药的地点。
A旧式善堂
向新型慈善团体转换
1924年,“万国红十字会乐山县分会”改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乐山县分会”。会员多为城区工商业老板、绅士,会员每年捐助会费作慈善事业经费,还要负责劝募资金。红十字会积极吸纳中医入会,对他们免收会费,但要求每年4月至9月必须轮流到会帮助看病送诊,并且参与募捐救济。
募捐救济是红十字会的主要活动。每年由会长召开一二次理事会与会员会,主要募筹夏秋两季施药、年终施米的资金,其大致功绩如下:
1927年用会员捐款2000元修沿河码头四处:即河街大码头、福泉门、迎春门和萧公嘴码头,以便轮船停泊运输;
每年免费送药给病人,送药时间从4月到9月结束;
施米时间从农历腊月廿八到三十夜,共3天;
施棺木和施葬地由红十字会办的慈善团体实施。红十字会购买的棺木存放在两处,一是红十字会会址;另一是得胜门外救苦寺;
购买山地埋葬穷人:彭状元坟、青果山、石桅杆、一碗水等;
办义渡,地点是凌云寺渡口、万福寺渡口、新路口渡口,行人过河免付船钱。
红十字会建立对乐山慈善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之前只有一个名叫“长生会”的民间慈善组织,主要负责打捞掩埋绕城三江中的浮尸。红十字会成立后,帮扶贫困、行善积德的行为受到百姓称赞,促使新生的民族资本家也介入其中,并学习仿效红十字会的一些管理方式。
乐山德兴隆商号老板杨兴泉就是代表之一,他于1920年与人合办的慈善机构——十善会,每年底向贫困百姓发放大米和棺木。
1927年,十善会又创办了孤儿院,后又开办“乐山县孤儿院附属小学”。
1934年,乐山嘉裕碱厂老板黄远模创办了平民工读社,地址设在护国寺,招收流落街头的乞丐、孤儿入学,以及从事生产劳动,如纺纱、织布、打草鞋、粘纸盒等。
1940年自兴慈善会成立;1945年乐山知名士绅、商界人士又创办了救济院等。乐山红十字会成立,标志着具有公益性质的慈善事业开始起步,并由旧式善堂、善会向近代新型慈善团体转换,操作管理方式更为先进科学。不但在治病救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对社会政策、社会思想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B公益机构
开办四年得到赞扬
孔镜明来乐山之前,已有十年在华工作的经历,再加上精通中文,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俗,这给他在乐山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他知道大多数中国人更讲求“眼见为实”,于是筹划在嘉定成立一个公益机构,以赢得乐山人的尊重与包容。
这个机构名为“乐山中华三育社”,为了使这个公益机构长期生存下去,而不是昙花一现,他特地起草一份会员章程,明确会员的权利与义务,以入会者交纳的会费维持机构的基本开支,同时会员可以优先享受机构的各项服务。孔镜明邀请乐山各界精英人士参与,他起草的章程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后期运行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公益机构成立后,首先在城里建起一个公共洗澡堂,一个小型体育场。“我们的公共澡堂不但是城里第一个,也是汉口以西地区最好的一个。由于中国人不习惯将澡堂建在室内,他们冬天通常不怎么洗澡。但是,新建的澡堂既暖和又舒适。”孔镜明在《我们在嘉定做了什么》一书中如此写道。
体育锻炼与澡堂“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富裕阶层来说,是一个迫切需求。”接下来,孔镜明建立了一个阅览室,里面明亮宽敞,有舒适的桌椅。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在阅览室开办讲座和夜校,内容涉及教育、卫生、英语等。
孔镜明的夫人还开办了一个幼儿园,幼儿教育在嘉定虽然是件新奇的事,但效果非常好。公益机构又腾出了两间房屋用于学校教室,优先招收会员子女入学,招收了130名男孩,其中50名住校。
公益机构开办四年后,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与赞扬,尤其是在洪水泛滥期间,小伙子们用课桌做成的木筏,无偿地拯救了成百上千的生命。
在他们的启发下,其他组织团体也纷纷效仿。另外,他们还到乐山附近的县城与乡村,如井研县、马踏井乡、金粟乡等地建立学校,帮助农民在耕种,以及食盐与白蜡贸易中更多获利。
C不畏武力
偷偷救治滇军伤员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地处水陆要冲的嘉定,多次成为军阀争夺的重镇,其中最大两次战乱分别是1917年与1927年。
1917年7月1日,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溥仪委任原川军第2师师长刘存厚为四川巡抚。孙中山正计划组织武力讨伐张勋,不料被原国务总理、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击败。段祺瑞重掌北洋政府大权后,通电各省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并派北洋军镇压南方革命。段祺瑞调集了近20万人马,打算以主要兵力入湘,制服两广,以部分兵力夺取四川,制服滇、黔,进而消灭南方革命势力,实现武力统一。
1917年北上的滇军逼近嘉定,孔镜明在回忆录中写道:
“当入侵的部队逼近时,很多当地的名门望族来恳求我们给予帮助,主要是为保障儿童和妇女的安全。在此期间,我们为两千多人提供了庇护之所,看到他们安全后脸上露出的笑容,我们十分欣慰……”
“虽然驻扎嘉定的川军第八师陈洪范部凭借河流与城墙与滇军对抗,但是嘉定城很快被5000人的滇军攻破,本地的军队及官员纷纷出逃,在贸易商会的要求下,我们被迫冒着枪林炮雨过河,同入侵的部队讲和。我们也不辱使命,嘉州免于生灵涂炭,整个城市的人民对我们十分感激……”
滇军破城以后,孔镜明说服滇军首领确保医院里30多名川军伤员的安全,并答应收治照看24名滇军伤员。为了避免双方发生摩擦,尽管医院很小,孔镜明尽量不让川军与滇军伤兵呆在一起。
不幸的是,一周后驻守乐山的川军又返回来了,他们冲到医院杀死了20名滇军伤员,另外4名伤员和留下的8名滇军吓得仓皇逃散。
孔镜明得知后,担心伤员得不到救治发生危险,急忙带人在城里四处寻找。途中遇到一队川军,他们挥舞刺刀恐吓孔镜明不得救助滇军,否则就统统杀死。一名情绪激动的士兵,甚至刺伤了一位跟随孔镜明的救助人员。可是孔镜明并没有胆怯,依旧四处寻找受伤的士兵,最终一一找到,并在危险中偷偷照顾他们至完全康复。
“与此同时,拯救民众、城市重建、社会及教育工作都还在继续着。”孔镜明在回忆中写道。
D箩筐缒城
与川军谈判成功
1927年,嘉定再次遭到战争荼毒。这场战火是由杨森与刘湘之争引发。
1926年10月,杨森接受国民政府任命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兼川鄂边防总司令之职,暗中却继续担任吴佩孚任命的“讨贼联军第一路总司令”。刘湘等川军将领通电讨吴佩孚,杨森却接受吴佩孚任命的四川省长之职,并自封为“援鄂川军总司令”,配合北洋军阀向北伐军进攻。
1927年,刘湘的川军与杨森部队在嘉定交战,杨森的军队退守嘉定城,以城墙和河流为屏障顽抗,川军则在城外将嘉定城围成铁桶一般。围城10天后,川军传言:如再不开城门投降,将用炮火将嘉定城夷为平地。
消息传出后,城中一片恐慌。守城军官与乡绅、商贾、在乐山城的外籍人士代表聚集在一起商议对策,有人提议派人出城谈判,可是谁也不愿意冒生命危险前去,大家一筹莫展。
孔镜明主动请缨,决定以红十字会的名义出城去与川军谈判。但有人担心城门一旦打开,川军势必趁机冲进城来,嘉定城不攻自破。孔镜明只好找来一只箩筐,坐在其中,让人用绳子拴着从北门城墙缒城而下,举红十字旗帜前去川军大营谈判。
川军首领万万没有想到来谈判的是个洋人,惊讶之余,也对他的勇气表示佩服。最终,孔镜明以勇气和智慧,化解了一场即将发生的灭顶之灾,使嘉定城里的百姓免遭生灵涂炭。
E最后留存
竟然是一张破损房契
孔镜明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与传奇色彩,由于他先后使用过不同的英文、中文名字,使我在最初收集整理他的资料时,时常陷入困境。
直到在加拿大档案馆读到他留下的书籍,以及其他人书中对他的描述,才将许多零散的碎片串联起来,冰释了心中许多疑点。不但对他的经历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也对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乐山有了新的认知。
在目前掌握的资料中,他有三个中文名字:孔镜明、孔昭潜、孔镜湖。
1942年,孔镜明带妻子与孩子们离开乐山返回加拿大,从此再没有来过中国。此后与曾经在乐山工作过的其他外籍人士几乎没有联系,我通过在加拿大的朋友四方寻访,颇费周折,终于找到他的一位外孙女,遗憾的是,她对自己外公、外婆在嘉定的往事所知甚少。
从加拿大返回乐山,我按孔镜明书中描绘,一一寻找当年他在乐山建的学校、诊所、公共浴室、慈善会等遗址,百年已逝,战乱、变革、旧城改造,让这一切消失得非常彻底。
我不死心,四处寻觅,希望能在乐山找到一点物证。就在万分失望时,似乎是上天对我苦心寻觅的安慰,意外得到孔镜明最后的消息。
2014年冬,我到峨眉山采访黄建怀老人,聊着聊着,他转身从屋里的抽屉里翻出一张陈年文契。由于受潮和虫蛀,纸张四角破损且有些糟朽,我打开一看不由大吃一惊:这份1948年的房屋买卖契约,竟是孔镜明委托白恳帮他卖掉在峨眉山新开寺的房屋契约。墨汁书写的文书清晰完整,惟白恳蓝墨水签名有些模糊。
房屋的购买者正是黄建怀的父亲黄银山,以“壹拾雙市石”上等大米购买。契约签署时间是民国三十七年八月。“壹拾雙市石”是旧式计量单位,壹市石当时为100斤,雙市石为贰市石,即200斤,“壹拾雙市石”相当于今天2000斤大米。
孔镜明在嘉定付出了毕生精力,乐善好施、成就巨大。最终除行李之外,仅带走价值1000公斤大米的财物。黄银山购买的孔镜明房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不复存在。
峨眉山新开寺是乐山的另一种文化符号。细细一想,乐山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不能不说得益于乐山对外来文明所秉持的宽容吸纳态度。
乐山古代接受了佛教文化,近代接受了基督教文化等许多外来文明的精髓。可谓兼融中外,并蓄古今。所以乐山的文化具有中西结合、多元发展的独特性。
黄建怀老人正是西方文明在乐山传播的受益者,在大部分山民无缘读书求学机会时,能进入教会开办的学堂。成年后因为能写会算,有一手工整的毛笔字,曾经担任公社的秘书。他大哥早年的愿望是当一名神父,并为此进入位于雅安草坝的神哲学院(亦称中修院)学习。为了学好拉丁语发音,甚至把舌头抵在墙上练习。无奈,时代变迁的大浪击碎了大哥的梦想,最终返回乡间做了一名农夫……
新闻推荐
上海迪士尼、故宫、峨眉山等景点最热门 大年初二到初四各景区人流量迎高峰
大年初二到初四各景区人流量迎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