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茶源地,生态茶资源。
60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同时,在它的东侧,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一座高出五岳,秀甲九州的山峦拔地而起,它就是海拔3099米的峨眉山。
众所周知,峨眉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步入峨眉山中,峰峦巍峨,刚毅和柔美并存,处处透露着优雅与妩媚。峨眉神奇美妙的风光和自然造化注定会吸引无数精灵一样的独有的动植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峨眉山茶”就是其中之一。
“峨眉山茶”清香萦绕。多年以来,以其扁平直滑、嫩绿油润、清香高长、鲜醇甘爽的独特品质名扬四海。“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共生”,深厚肥沃的腐殖土层是“峨眉山茶”生长的温床,加上雾凇、雨凇、雪霁等“高山云雾”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峨眉山特有的天然生态绿茶的高贵品质。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禅韵茶文化。“峨眉山茶”的灵魂从古至今一直与佛家相系,从未割裂开来,镌写了数千年的峨眉山茶事。峨眉山的僧人养生、悟禅都会泡上一杯“峨眉山茶”,清神醒脑、健体养生。这个习惯,不是现在才有,早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他们的师祖发现了“峨眉山茶”的养生功效后就开始了。那时,山中的佛门弟子除了采摘山中的野茶外,还尝试栽种茶树,同时将茶事活动纳入修为课业。每逢早春,大小寺庙的僧人都会适时采摘新茶,焙而饮之,并取名为“峨眉山茶”。至今在峨眉山浩瀚的森林中,仍然生长着近二十种野生古茶。而人们生产加工的方法依旧沿用代代祖传的手工做法。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记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多陂池,西有熊耳峡,南有峨眉山。这是目前发现记述“峨眉山茶”最早的历史文献。唐代文人李善在《昭明文选注》记载:峨眉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这其中他所指的茶就产在今天的黑水寺附近,他还记述说,后绝岩种茶,味佳而二年白,一年绿,间出有长,不知地气所钟,何以互更。茶叶采了又长,长了又采,僧侣换了一代又一代。时事更迭中,“峨眉山茶”的名声越来越大,到了宋代,不但官府专门划定山林,让僧人进行茶事生产,就连文人墨客也开始垂涎“峨眉山茶”。乾道六年,大诗人陆游到嘉州任职,他甚是喜欢品饮“峨眉山茶”,因此与峨眉山中峰寺别峰禅师结为知交,时常在一杯茗香的萦绕中,吟诗悟禅,为后人留下了“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的千古佳话。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万历皇帝朱翊钧先后御赐茶园与峨眉山,要求广种禅茶,精做贡茶。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为峨眉山茶撰书《木嘉记》,留下“分无玉碗捧峨眉”的优美名句。除了作为贡品外,“峨眉山茶”还充当高档礼品的角色。当一群手持“贝叶经”作为朝觐礼物的斯里兰卡僧人来到峨眉山时,万年寺主持则贻赠“峨眉山茶”以为交好。到乾隆、嘉庆年间,“峨眉山茶”产区扩大,产量增加,达到鼎盛时期,一时间,峨眉山通往外界的茶马古道上,川音鼎沸,人流如织。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不论身份贵贱,不论等级高低,谁都有权泡上一杯清茶,或许现在你杯里泡的就是来自峨眉山麓的茶叶。当一杯香茗入口之后,充盈在嘴里或是身心深处的不仅仅是惬意和甘美,荡漾在魂魄之中的除了有绵绵不断、浓浓的禅意外,更有意想不到的养生功效。
天造地设的生态条件和悠久的传统文化,使祖先留下来的“峨眉山茶”世代延续,闻名遐迩,历久弥香。人们对“峨眉山茶”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其原由是“峨眉山茶”独特的养生功效。现代科技手段检测,峨眉山麓出产的茶叶可归入天然生态食品行列,这也使“峨眉山茶”成为驰名中外、香飘天下的中国茶业大品牌,把清香留在人间,把健康传遍天下。
2009年,“峨眉山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涵盖峨眉山麓的乐山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金口河区、峨眉山市、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眉山茶”已步入了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今天的“峨眉山茶”,在“一带一路”的茶业兴盛下,创新茶商品营销文化,创新电子商务和茶叶拍卖交易等新方式,掌握创新市场的主导权,运用集全球现代国际会展、信息咨询、物流配送、综合采购、现货与期货等于一体的茶业推介交易平台,参与举办形式多样的博览会、旅游文化节,讲好峨眉山茶的品牌故事,扩大峨眉山茶的文化交流,不断提升峨眉山茶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谱写着峨眉山茶的新篇章。从一张“四川名片”一跃成为“中国名片”,向全球展现出东方茶叶的极致之美。蝴蝶
新闻推荐
万强查看产品开栏语:伴随着就业、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乐山市积极鼓励在外乐山人返乡兴业,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回乡投入创业浪潮,推动“归雁经济”兴起。在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的帮助下...
峨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