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夏修露
5月17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四川警犬技术安检团队,圆满完成安保任务返川(本报曾作报道)。从4月7日开始的为期41天的勤务期间,四川省派出的8名民警和8头警犬,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是怎样的?5月18日,记者采访了团队中的两名成员,听他们讲述背后的故事。
“老将”出马
每天十几个小时连轴转
55岁的省公安厅刑侦局警犬工作处副调研员王雄,是四川警犬技术安检团队队长,另外7名民警分别来自绵阳、攀枝花、德阳、广元、乐山、宜宾、阿坝。团队中的8头警犬清一色全都是搜爆犬。“抵京第一周,主要是对警犬进行适应性训练。”有着30多年训犬经验的王雄说,由于参加安保工作的警犬来自全国各地,首先要适应北京气候和工作环境,保持兴奋和灵敏。安保任务集中在两大区域,包括了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故宫博物院、雁栖湖国际会都、奥体中心、媒体中心、贵宾驻地等点位。从4月15日第一个核心区域安检门建成启用开始,民警们每天携带警犬,既要安检、巡逻,还要抽空训练。因为只用不练,警犬的能力会退化。凡是安检过的区域都不能再随意出入,由专人通宵把守。
4月底的一个晚上,结束了在人民大会堂的安检,王雄回到驻地已是深夜12点多。次日一早要去雁栖湖执行任务,他必须凌晨4点30分起床,给警犬喂食、准备行装。结束雁栖湖片区的勤务,傍晚时分王雄又来到故宫博物院,场馆安检一直持续到深夜。回驻地睡了几个小时,天亮后的任务,是7小时不间断的线路巡逻……如此高密度、高强度的出勤,对于团队里的8名民警而言,逐渐成为了一种常态。
“新兵”上阵
1小时安检上百辆车
35岁的万华来自峨眉山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警犬中队,入警15年的他此次赴京执行任务,是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参加如此高规格的大型活动安保。和其他人一样,万华带着朝夕相处两年的拉布拉多犬“窈悠”,每天根据任务安排开展场地安检、驻地安检和车辆安检。
5月13日晚11点开始的那次勤务让万华印象最为深刻。由于第二天论坛活动就正式开始了,而万华所在的勤务组负责雁栖湖片区3号安检口,正是进入核心区域的最主要通道之一。“那是40多天来勤务最繁重的一天!”万华说,之前可能每天安检100多台车辆,但是这一天,车辆多到排队等待安检,一个多小时就突破之前一天的量,平均1分多钟就要检查两辆车。安检不允许丝毫马虎,组里的民警和警犬互换着轮流上岗,警犬嗅闻的同时,民警进行手检,到任务结束时,人和犬全都累趴下了。“看到警犬累倒了,还是很心疼,毕竟是自己一手带大的。”万华说,那次勤务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凌晨4点,整整6个小时,直到任务圆满结束,他才松了一口气,立即带着2岁的“窈悠”回驻地休息。几个小时后,还有新的任务在等着他们。
王雄告诉记者,四川安保团队抵京次日,便率先在驻地成立了临时党小组,尽管8名民警和8头警犬被打乱分散到了不同的勤务组中,但大家会利用休息时间和勤务间隙,每周召开不少于两次工作例会。临时党小组还为5名过生日的民警策划了两场意义特殊的集体生日。勤务期间,四川团队累计出动警犬500余头次,搜检场馆、处所120余处,搜检面积达175万余平方米;执行车辆安检任务60余次,搜检车辆5180台次,执行值守任务320余小时。1.结束场馆安检工作后,民警和警犬坐在地上休息2.万华带着警犬“窈悠”对车辆进行安检3.为了节约时间,民警们在路边吃盒饭四川警犬技术团队供图
新闻推荐
张满昌我是2002年来到乐山的,到今天已经15年了。对于一个异乡人来说,要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扎根,谈何容易,其间艰辛,不言自明。15年时间里,留在这里的同学逐年减少,每当同学聚会,我们都会扳着手指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