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
本报讯 “汉源大樱桃卖得好,我们箭道村也试着种了几亩,种活了但果子不好,请专家把把脉。”“藤椒、荆条椒是我们的传统经济作物,收获后,希望有调味公司来收购。”“关帝村是贫困山区村,但是毗邻平乐古镇,怎么用优势化解劣势,请专家支招。”……
6月28日,在成都市科技局、邛崃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承办的邛崃市科技***对接会上,到场的8个乡镇18个贫困村的村支书、村主任将来自省农科院等单位的19位科技特派员团团围住,展开了科技扶贫“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
“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村民在经济作物的品种上屡屡犯错。”到场专家李菲介绍,比如四川省藤椒鲜果主要用作火锅鱼、干果用来做藤椒油,用途窄、用量小,其产量早已供过于求;乐山的峨眉山市作为传统产区,有几百亩,算是集中连片最大的。其他种植区除非能与大型餐饮公司合作,否则这一品种暂时不推荐。
“葡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水果品种,种上一两亩,收益就能上万元,是扶贫开发可以考虑的。”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教授刘晓介绍,但是随着四川省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1万亩,对量的追求已转为对品质,尤其对绿色、无公害葡萄的追求。这就意味着,这一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如果品质达不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就可能被淘汰。“这两年的行情,好的葡萄不够卖,不好的树子砍掉的也有。”
那么如何把葡萄种好?双流县永安镇种植户付加林分享的经验,让听众感到鼓舞和启发:“舍得花钱引进新品种,我们是打‘飞的\’到全国各个科研院所引进,一般的红提十几元/斤,我们有香味、无核的卖到30-50元/斤;舍得花时间参加培训,从学生变成专家,我们的错位大棚、留树保鲜等十多项技术,都申请了专利,此外,还要舍得花钱做宣传,通过举办节会,打响区域品牌。”
“扶贫开发难在精准,邛崃有山区、丘区也有平坝区,各地发展的条件都不一样,扶贫策略必须有针对性,才能产生实效。本次对接会,汇集专家资源,为每个贫困村一对一的把脉产业方向,将大大提高发展的可行性和成功率。”邛崃市经科信局有关同志介绍。
“本次对接会通过量身定做的科技培训,培养农村致富能手,促进农民增收。”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下一步,还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方案,面向全市推广。” (本报记者 吴平)
新闻推荐
王红英实习记者王红英新茶上市、价格上涨,消费者觉得无所谓,经销商却略显谨慎。四川作为茶叶产、销的主要市场,川茶当下究竟占有多少市场份额?金融投资报记者走访了成都的茶叶市场、经销商和茶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