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新闻 犍为新闻 井研新闻 夹江新闻 沐川新闻 峨边新闻 马边新闻 峨眉山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乐山市 > 峨眉山新闻 > 正文

40年坚守一线的“高原钻井之王”

来源:四川日报 2016-05-02 08:03   https://www.yybnet.net/

他26岁时创造的西南地区小口径岩心钻探单孔孔深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他攻克的钻探效率低和取心难技术难题,被澳大利亚业主树为“样板工程”

他与同事在高原上完成的单孔最高台月效率和平均岩矿芯采取率,被业界誉为“建东效率”

□黄大海 本报记者 吴璟

海拔4800米的农戈山、海拔5000米的昆仑山……在一片片号称“生命禁区”的高原上,流传着“建东效率”。

建东是指张建东,四川省地矿局403地质队钻探技师。因创造了高海拔小口径岩心钻探施工平均台月效率780米和最高台月效率1123米的纪录,他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原钻井之王”。

4月26日,记者前往位于峨眉山市的403地质队,走近张建东,解密“建东效率”。

40年如一日 从小工到高级技工

因“五一”假期即将到来,张建东才得空从会理县项目现场回到峨眉山。

身材高大魁梧,肤色黝黑,一头干练的短发看起来精神十足,让记者很难相信,张建东已经57岁了。

从1976年开始,只有17岁的张建东就与钻机、泥浆、地层打起交道。在40年矿产勘探、找水打井等任务中,他已记不清自己钻了多少洞。

钻探看似简单,但操作钻机却并非易事。高原地质结构复杂,断层泥、溶洞、流沙等各种地质状况都可能遇到,能否钻得深且钻得快,就看手上有没有“真功夫”。刚进地质队的张建东对此一无所知,只能从搬钻杆的小工做起。

“张建东很勤奋,遇到问题一定要缠着问到底。”师傅们对这个弟子称赞有加。“他总有一股干不完的劲,每天潜心学习。”队友们对他啧啧称奇。凭着不懈努力,张建东很快掌握了小口径岩芯金刚石钻探施工技术,第二年就从钻工成为班组长。

26岁时,张建东成为地质队最年轻的钻机机长。在会理拉拉铜矿深部找矿钻探中,张建东创造了西南地区小口径岩心钻探单孔孔深2067.68米的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不过,也有张建东钻不下去的时候。“遇到坚硬打滑地层,钻头打滑钻不进去,很可能只有‘终孔\’,也就等于说前面做的工作都白费了。”张建东说,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把深入地下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钻头取出来,用酸浸泡出刃后再钻探。但这一取一泡之间,大大降低了施工效率。

能不能在不取出钻头的情况下直接出刃?张建东做了很多尝试,“往孔里加刹车片,加碎玻璃,最后发现新鲜的石英石最有效。”在选对材料的同时,操作钻机的速度和力度也有很多学问,张建东还编出一套口诀,帮助大家处理“针对坚硬地层钻头出刃”问题。

在红原刷金寺一次钻探施工中,张建东攻克了钻探效率低和取心难的技术难题,被业主澳大利亚金康公司树为“样板工程”。

“对抗”严酷高原环境创造“建东效率”

40年的钻探生涯,除与复杂的地质结构“斗智斗勇”外,张建东面临的更大考验还有严酷的高原环境。

最艰苦的一次是2004年,在道孚县的农戈山。海拔4800多米的农戈山,夏天也会碰到-40℃的低温,有时风雪交加,有时烈日酷晒。选取的钻探点被冰雪覆盖,找不到一条可以通行的路。

更可怕的是高原反应,让张建东和同事们吃尽了苦头。“头痛,后脑、太阳穴痛得要裂开一样。”“吃不下东西,又吐又拉,脸肿得变了形……”即使如此,张建东还是一边给同事们打气,一边谋划开工事宜。布点、找水、到各个机台了解情况,一件件落实。苦干5个多月后,张建东和工友们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

2005年,张建东带队来到海拔3500米到4800米的甘孜州杨柳坪勘探铂矿。这回伴随他们的还有雷雨和泥石流的考验。“再苦也要干!”张建东与同事们仅用4个月就完成5600米的工作量,平均台月效率达到700米,是同一工地上其他施工队伍的两倍,单孔最高台月效率超过1000米,平均岩矿芯采取率高达98%,高于一般钻探队90%的采取率,被业界誉为“建东效率”。

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优秀的业绩,2004年张建东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2009年又荣获四川省首届道德模范称号……荣誉纷至沓来,张建东没忘初心。如今,57岁的他仍然坚持在一线。

“这是我的本职工作,现在是这样,以后还是这样。”张建东告诉记者,只要在工地上,他都坚持每天6点准时起床到每台钻机机场巡查,“仔仔细细做好万全准备,确保不出现一丝纰漏。这就是我的秘诀。”

对话

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一定会有收获

记者:您如何理解“工匠精神”?

张建东:要成“匠”,先要当“工”。换句话说,要沉在一线。工人们做的是最基础的工作,但往往也是最累或最脏的工作,很多人坚持不下来。不过,我相信如果把单位的事情、把工作上的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来做,并长久地坚持做下去,收获肯定不一样。

记者:您曾说过,钻探技术工人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张建东:现在我们项目上的技术工人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在年轻一辈中,真正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少。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到工地上做技术工人,他们到工地只是来了解一下一线的情况,不少人几个月后就会转行做管理人员。

记者: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什么时候才会出现下一个“张建东”?

张建东:我觉得这不是难事。除加强对技工培养的重视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我们这些当师傅的,必须对徒弟严格要求,真正帮助他们领会到什么叫做“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新闻推荐

郫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入市个项目记者

郫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入市11个项目本报讯(记者吴璟)近日,省国土资源厅向国土资源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报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中期成果。郫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峨眉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40年坚守一线的“高原钻井之王”)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