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岩
▲苏稽大石桥
▲大围关铁索桥
▲“蓝缕开疆”碑
沐川寨东寨门
沉犀节孝坊资料图片
沐川永济桥资料图片■唐长寿 文/图
1 阳山江道
“丝绸之河”经贸盛
阳山江道的起点也是乐山城,水路取道大渡河,大渡河又名阳山江,故名。阳山江道陆路部分地段走向与大渡河一致,大部分地段则与今乐山到峨眉,再到峨边的公路一致,由于宋代该道上有一兵寨名“铜山寨”,故又称“铜山道”,此道离峨边后经金口河、甘洛阿兹觉(蜀汉新道县)、田坝到海棠与西线零关道相汇。水路溯大渡河而上经沙湾(唐南林镇)、铜茨(即铜街子、唐铜山镇)、峨边沙坪、金口河到汉源与零关道相汇。
由于符溪和金口河均发现战国晚期蜀人墓葬,故极可能在战国晚期此道已成为民间通道,并为蜀人南迁时所取用。蜀汉于阿兹觉设新道县,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越巂高定叛军围困新道县,犍为郡太守李严率骑兵驰援,大约走的就是这条古道。
唐代,阳山江道成为重要的官道。《蜀鉴》“旧制,岁杪运内粟瞻黎、巂,起嘉、眉,道阳山而达大渡,乃分饷诸戍。”意思是每年末,政府把粮食从嘉州、眉州通过阳山江道运到黎州(今汉源)、巂州(今西昌)分别供给各卫戍部队。晚唐名相李德裕整治此道,名声最大。率兵走水路,在大渡河墨崖(今名黑岩,在乐山城西南约20公里的大渡河东岸),留有碑刻,载于《舆地纪胜》:“墨崖,有‘唐李德裕提重兵过此\’九字。”
宋代,古道成为北宋与南诏国(今云南)交往的重要通道,峨眉士人杨佐曾通过此道去南诏国做丝绸换马的生意。
明代,政府大规模建设驿道。从嘉定州起,经苏稽、符溪、罗目、高桥、龙池、射箭坪后,在虎皮岗(今峨边新场)分左右两路:左路过大渡河经沙坪、罗回(今金口河永和镇)、大板、甘洛阿兹觉、到镇西驿接零关道,并因之称“镇西古道”;右路则经金河、天池、松坪、马烈到汉源接零关道。
清代,政府多设铺递、堡、墩、汛、卡等。市中区、峨眉山市境内有草鞋铺、苏稽铺、高山铺、古城铺、黄茅岗铺、杨村铺等。峨边、金口河境内有平夷堡(盐井溪)、归化堡(汛)、牛漩堡、太平墩、金口墩、沙坪汛等。路上新建有该道上最长的石桥——苏稽大石桥和大围关(大为)铁索桥等桥梁。
抗战时新建乐西公路,初选线三条,最终选用了越簑衣岭线,这条线在乐山境内的走向正好取用了阳山江道,在凉山境内则取用了零关道。公路自乐山城西行跨青衣江、峨眉河,过峨眉县城沿峨眉山麓南下,越土地关至龙池,再循大为河到峨边新场后,沿大渡河北岸大瓦山下,取用了明代驿道右路。现在簑衣岭上还立有当时的乐西公路工程总指挥赵祖康所题“蓝缕开疆”石碑和王仁轩所题“簑衣岭”石碑。
阳山江道的经济贸易中,丝绸是重要的商品。苏稽特产嘉定大绸和素丝外销多通过马帮取道阳山江道再转零关道南运。民国时,黄炎培路过,记其所见,有诗道:“黄丝丝,白丝丝,苏稽市上如云。”外销的素丝在同治《嘉定府志》另有记载说:“其粗者谓之大夥丝,专行云南诸夷。诸夷人斩切为茸,持去不知所用也。”切丝为茸作何用?这成了丝绸之路上的一大迷团。
峨眉、乐山白蜡生产必需的蜡虫也是此道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历史上,云贵产虫不产蜡,峨眉山产蜡不产虫,故李调元在《童山诗说》道:“峨眉县产白蜡,立夏时,从建昌(西昌)买蜡虫种。”买卖蜡虫的蜡农叫“虫儿客”。每年去西昌、会理、云贵边区买蜡虫,肩挑回峨眉,称“跑虫山”。清王培荀《嘉州竹枝词》诗云:“怪他路上人如蚁,尽道嘉眉虫客忙。”
乐山的丝绸、盐巴,夹江的土纸、年画,峨边、金口河的鸡爪黄莲、冬虫夏草,西昌的烟草等成为古道上常见的商品。大渡河也被彝族同胞称为“丝绸之河”,唱着:“到织丝绸的地方去玩,到嘉定城去玩……”
近代以来,苏稽马家做大烟生意,自组马帮,便以丝绸走此道换取烟土牟利,古道上又增加了走私鸦片的贩子。也由于此,苏稽一带烟毒流害。黄炎培触景生情,叹道:“滑竿儿,来去匆匆,十个劳工,九个烟容。临上征途吸一筒,算流差命合穷。君休问,西场水口,百盏灯红。”
2 沐源川道
见证硝烟和传奇
沐源川道因古道沿沐源川(沐溪河)经行而得名。沐源川道既可以从乐山走岷江道陆路到犍为再经沐川到新市镇合安上道,也可以走岷江道水路从犍为起旱经沐川到新市镇合安上道,合安上道后西行到西昌接零关道。沐源川道必经沐川寨(今沐川县城),宋人张无尽《沐川寨记》云:“南蛮东北接境,常挟吐蕃为中国患。盖其路一出大渡河,一出沐源川,一出马湖江。而沐川之地常为啸集之地。”其中“一出沐源川”就是指的沐源川道。
沐源川道由北往南行,从乐山经冠英、西坝、犍为、清水溪、九井、越峰门山至沐川城,经建和乡后翻五指山到马边老河坝,沿中都河而下到新市镇止。蜀汉,诸葛亮南征“道由安上(今新市镇)”,很可能经此道而往安上。唐代,沐川寨为著名的嘉州二十二兵镇之一。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南诏军北侵,取道沐源川道,占据了沐川寨后又袭占了犍为县城,再溯岷江而上占据凌云山,夜渡岷江偷袭嘉州古城告捷。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唐代名将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又于沐源川筑城“以控蛮险”。
到宋代,出于防“南蛮”需要,宋政权不断沿沐源川道修城筑寨,有史可鉴的就有英宗治平(公元1064—1067年)年间龙游县主簿范师道增筑笼鸠寨,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成都路提刑李埴扩建沐川寨,另还新筑三赖斫、威宁、笼蓬、白岩等寨堡,形成了五指山北麓的防卫寨堡群。
清代,沐源川道又称“川边大道”,直到民国,都是乐山通往雷、马、屏地区乃至云南的交通要道。盐巴、茶叶、烟、酒、布、山货、木材、药材、马匹等成为古道上的主要商品。
现在,古道上犍为清溪镇沉犀石牌坊和沐川城清代永济桥都保存完好,见证了沐源川道悠久的历史。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付小惠不执行党的方针,不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不遵守村组各项规章制度、连续三次以各种借口缺席组织生活学习……当下的峨眉山市符溪镇黑桥村,党员若出现这些表现,将被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