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风得意,马蹄疾。春节七天大假,本报记者走近曾经我们关注的人物,走进他们的家庭,感受马年新春的别样年味。在峨眉山,记者带着同事的祝福为留守儿童送上特别的新年礼物;在眉山,记者成了文艺队的帮手;在绵竹,记者吆喝着卖年画;在北川,记者在绣娘家里学羌绣。一村一户,春风吹拂着文化的热闹;一颦一笑,空气里浸润着文化的年味。
暖春
时间:2月2日,大年初三地点:峨眉山市普兴乡胡场村人物名片:汪洪,9岁,峨眉山市普兴乡胡场村人,就读于峨眉山市双福镇小学校,父母均在外打工。(本报2013年2月14日曾报道)
礼物里透着别样温暖
□本报记者 余如波 文/图
大年初二晚上,我来到汪洪家时,孩子已睡下。汪洪的母亲林艳和父亲汪明全拉着我唠起了嗑:“我们都在外地打工,每年难得回来一次,家中只留下60多岁的老母亲和儿子。孩子语文成绩不太好,他特别想在新的一年提高自己的成绩。”
去年春节,希望爸爸妈妈能在身边过个热闹年的汪洪,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张满是泪水的小脸,一直是我和同事们的牵挂。离开成都前,同事们特别叮嘱我,一定要为小朋友选一份新年礼物——要让他感受到一份特别的温暖。这么一来,我暗自盘算:买点可以帮助提高语文成绩的书,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大年初三早上8点半,我带着汪洪出门了。汪洪刚剪了短发,虎头虎脑,穿着灯芯绒面料的新衣,脚蹬一双崭新的运动鞋,显得特别精神。我们先乘坐面包车来到山下的双福镇,再转乘中巴车前往市区。一路辗转颠簸,20公里的路程,足足花了1个多小时。
到了书店,言语不多的汪洪扎进书堆,寻找自己中意的图书。工作人员在前边引导,热情推荐各种小学语文辅导图书,可汪洪只是随手翻翻就放回原处。20多分钟过去,他的目光终于停在书架上,那是一套色彩斑斓的注音版阅读丛书,其中有《水浒传》《一千零一夜》《格列佛游记》等中外名著。汪洪拿起其中的《365夜故事》和《小战马》。“叔叔,能买这两本吗?”我开心地答道:“当然,只要你喜欢!”
付钱出门,总觉得“意犹未尽”。“你喜不喜欢运动?”我问。“打乒乓球。”汪洪说,家里有三个球拍,不过都坏了。“走,买球拍去!”我们又钻进不远处的文化体育用品商店,买下一副球拍,外加一个崭新的蓝色笔袋。抱着礼物,小家伙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我心想,这70多元,能让小朋友如此开心,真是值得。
回到家,奶奶罗洪芬搂着孙子笑着问:“高兴吗?”汪洪这才抬起头来,拿出球拍认真端详,又翻开《小战马》,一字一顿地念了起来。小家伙念得结结巴巴,不时停下来皱紧眉头认读拼音,一时间,堂屋门前成了小小的“说书场”。
汪洪心里其实装着一个小小的心愿:每年春节,爸爸妈妈都能在家。“我一定要把语文学好,让爸爸妈妈高兴。”“说话要算话哦!明年这个时候我再来,看看你成绩有没有提高。”与汪洪约定后,我向汪洪一家挥手作别,离开了胡场村。
闹春
时间:1月31日,大年初一地点:眉山市丹棱县桂花村人物名片:王作平,48岁,眉山市丹棱县桂花村村主任。9年来,自掏腰包把自己的家办成文化大院,免费开放1680个小时,滋养着全村人的精神生活。2013年,文化部授予王作平“优秀文化志愿者”称号。(本报2013年12月6日曾报道)
文化大院“舞出”年味
□本报记者 李思忆
“快把两个音箱绑好递给我,还有那个存有广场舞音乐的U盘别忘了帮我放包里!”上午8点,我赶到王作平家时,他正操着“高八度”嗓门向妻子祝远珍嚷嚷。见我进了门,王作平忙迎出来:“新年好啊李记者,你可赶上了10点的演出。我要提前过去把音箱装好,你喝口水歇一下,咱就骑着摩托车往县城赶吧!”和记者已是“老熟人”,王作平也就没了初次见面时的拘谨。
8点半,我坐上了王作平的摩托车,一路都是他的叮嘱:“小李,有个音箱绑在车后,你帮我看着点啊!”原来,过年第一天,县政府要在当地大雅堂门口举办群众迎新年的文化活动,点名要桂花村文化大院的文艺队表演节目。“我们特别准备了几个喜庆的广场舞,比如《恭喜发财》、《喜乐年华》。”
20多分钟后,记者和王作平赶到了大雅堂。一看表,9点刚过,王作平递过来一张表格,“这是队员名单,麻烦你帮我给他们打个‘考勤\’。”
这可难不倒我这个临时的“考勤员”,队员们都很准时,9点50分左右,36名文艺队队员全部到齐,我也在表格上打满了勾。10分钟后,大家载歌载舞,开始了马年的第一场演出。
中午11点半,演出结束,可队员们并没有散去的意思,我正在纳闷时,王作平一把把我“抓上”他的摩托车。“小李,中午我们凑合着在村委会煮汤圆,下午两点半在村里的汪玉华家还有一场演出。”晌午时分,桂花村村委会“沸腾”起来,热乎乎的汤圆在大家碗里传递,环顾周围,大家的脸上绽放着新春的喜悦。
匆匆一顿饭,匆匆忙赶路。王作平说,文艺队向来有走村串户演出的习惯,今年之所以选择汪玉华家是因为他家院子宽敞,周围住户比较集中。到了汪家,果然观众多,我一个人就搬了40多张凳子到院坝里,累得满头大汗。
下午2点半,演出正式开始。王作平自编自演的快板《惠民政策暖人心》一下子就将现场气氛活跃了起来,文艺队为庆祝春节最新编创的舞蹈《贺新年》更是博得满堂掌声。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王作平吆喝着队员们在县城的牛肉火锅一聚,互道马年祝福。这晚,我与祝远珍很晚才睡下,她说她有个心愿:希望家里的果子卖个好价钱,能贴补丈夫的文化大院。
迎春
时间:2月6日,大年初七地点:绵竹市绵竹年画广场人物名片:李方福,84岁,绵竹年画北派代表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特点是将年画挂在墙壁上上色开相。(本报2009年3月9日至今曾多次报道)
小小年画摊成了“广播站”
□本报记者 张良娟 文/图
2月6日上午9点,我如约赶到绵竹文化广场。此时,李方福正在自己的年画摊前扯着大嗓门,给观众讲解年画。喜气洋洋的大红色、生机勃勃的草绿色、富贵大气的金色,我深深吸了口气,感觉空气都是喜庆的。“绵竹年画要先刻板,然后手工彩绘、勾出轮廓,仅脸上的轮廓就要六道工序。”从14岁当学徒开始,70年画年画的经历让李方福成了一本绵竹年画的“活字典”。每当有人来到年画摊前,不管对方有没有开口,李方福都会讲几句年画的典故。一个上午,年画只卖出去4幅,年画的典故、画法、特点却讲了近30遍。这个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年画摊,俨然一个绵竹年画的小小广播站。
看着李方福光讲不卖,我心里暗暗着急。自告奋勇当起小摊主,开始吆喝生意。中午12点,李方福和老伴回租住的小屋吃饭,托我和他的孙子李德敬照看年画摊。本以为听了一上午的“演讲”,对绵竹年画也算略懂,却被一对来自湖南的夫妇打破了幻想。“你们的摊位写着绵竹年画北派传人,还有哪些派别?它们有什么区别没有?”面对这样专业的问题,李德敬还能勉强应付,我却张了张嘴不知道说什么。幸好,李方福很快吃完饭回来解围。
“爷爷年纪大了,家人都不赞成他亲自来守年画摊,但他怕我们讲不清楚。”听见孙子的嘀咕,李方福侧转身大声说:“我虽然卖不了几张年画,但多给大家讲讲,让更多的人知道绵竹年画,我就高兴。”
下午6点,我帮着李方福,将年画一卷一卷收好,放在三轮车上骑回家。本以为这一天就这么结束了,李方福却趁着老伴做饭,拿起画笔又画了起来。“这么多年习惯了,没事就琢磨着画几笔。”李方福说,“我希望绵竹年画的技艺可以更好地传承。”
绣春
时间:2月5日 大年初六地点:北川青片乡正河村人物名片:杨华利,46岁,非遗羌绣传承人,擅长画绣样。汶川特大地震后,率先在绵阳永兴板房区办起了“纳吉绣坊”,后加入北川绣娘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任设计师、刺绣部经理。(本报2008年至今曾多次报道)
家里绣出新年味
□本报记者 朱雪黎 文/图
上午9点,我按着杨华利的短信找到了她的家。刚进家门,一片热闹景象就出现在眼前:满屋子的人都穿着羌族传统服装,桌上铺满了羌绣围裙、云云鞋、香包和鞋垫。“朱记者,我正在教孩子们绣羌绣,你也来学一下?”一身传统服饰盛装打扮的杨华利拉我过来:“我们正在学羌绣中的数纱绣,你看,要绣这个花得每数两根纱再绣上一针。”
白纱布上的纱线很细,我看起来十分费力,一针扎下去,歪了,多挑几针之后,才稍微找到点感觉。但看那边,杨华利的手却动得飞快。“妈妈,我的毕业设计中有一套服装,我希望你能帮我绣一朵这样的牡丹花。”杨华利的女儿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说。杨华利头都没抬,直接丢了句“我教你,你自己绣。”女儿朝妈妈做了个鬼脸,满屋的人哄堂大笑。
正说笑着,同村的长辈带来了几位外地亲戚。“他们想买一些羌绣香包回去送朋友,我们一时也绣不出来这么多,我带他们过来问问哪里可以买。”“要多少?家里没几个,要得多可以挑好样式颜色,我回公司后快递给你们。”杨华利掏出手机,打开相册给他们挑选。
其中一名20出头的小伙子拿起桌上的手工羌绣香包不停把玩,“这个绣得真好看,我要买回去送女朋友。”屋里人又是一阵大笑,我一头雾水。见我不解,杨华利解释:“按我们的习俗,香包都是女娃娃绣了送给小伙子的。”
杨华利说,这个春节,来家里买羌绣的人真不少。她琢磨着还要推陈出新,开发更多新产品,让羌绣销路更好。
新闻推荐
4月19日,阿坝州黄龙自然保护区安置在野外的红外线相机捕捉到野生大熊猫的身影,这是继去年9月24日这里第一次拍到大熊猫后,再次拍到野生大熊猫。根据影像资料,今年1月21日和2月26日,大熊猫两次觅食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