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很自豪,付家营村是龙门乡唯一没有人员伤亡的村落。”这个距震中仅5公里的村落,虽也遭遇房屋受损,但村民互帮自救,全部及时逃生。老支书李先和指着正在搭建帐篷的村民说,这里没有一家是只搭自己的帐篷,都是互相帮忙,“这也是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灾难的原因”。 (据4月22日新民网)
突如其来的地震,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感到无力。而让无力者有力、让弱者前行的,除了政府和民间组织及时的救援与帮扶外,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的“抱团取暖”,也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常识,震中附近无疑是重灾区,人员伤亡的概率也最大。然而,这个有着250户左右、800多人的村庄,却交出了“零伤亡”的完美答卷。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村民之间的互帮互救,村民全部及时逃生,为抗震救灾树立了一个民间样本。就此而言,助人自助精神成为当地村民抗震救灾的“法宝”,增强了村民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勇气。
与经济交换不同,助人自助说到底是一种社会交换,它带来的是未作具体规定的义务,包含着以互惠的方式履行各种未来的义务,并对义务不作精确的规定,对回报不作讨价还价,将回报的决定权留给当事人自己。“帮助了别人就会使自己将来更有机会得到帮助”,这种社会约定俗成、彼此心照不宣的利他行为的回报机制,正是助人自助良性运行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在这个偏远的山村,通过互帮互救,村民们切实地做到了有益于他人;而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收获了信任和尊重,体验到了信任的分量和助人的乐趣。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一个村民既是助人自助的参与者,也是助人自助的受益者。
在共同的自然灾害面前,政府和社会组织、民间力量提供的外部援助和社会支持固然不可或缺,当地群众的助人自助和抱团取暖也同样让人感动,给我们更多前行的动力。
□邓子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姜永育李光伟范杰记者吴梦琳)4月25日,中国气象局向地震灾区捐赠18套气象观测设备和500部气象预警收音机,以及时准确获取当地的温度、湿度、气压、雨量、风向和风速等实时气象信息,以加强对救援...
峨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