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河区永胜乡水墨顺河彝家新寨 市扶贫移民局 供图■ 本报记者 王晶
“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决不能落下一人一户。”市委向贫困宣战的庄严承诺中,乐山彝区、山区被倾注了深情的目光。
市第六次党代会召开以来,乐山市坚定不移地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全局性任务、最大民生工程来部署推进,突出开展小凉山区、乌蒙山区、市列重点区域等脱贫攻坚行动,着力抓好基础、产业、新村、能力、生态“五大扶贫工程”,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胜利。“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8.6亿元,贫困人口由2010年末的48.04万人下降到2015年末的10.67万人,年均减少7.4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末的19.5%下降到2015年末的4.58%。
今年,瞄准“41个贫困村‘摘帽\’、3.5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乐山市发起了又一次总攻。变迁,正在嘉州大地不断上演。
打攻坚战
推动“共同心愿”逐步实现
2011年,面对全市超过48万贫困人口的严峻现实,扶贫开发攻坚战势在必行。彝区山区作为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被确定为乐山市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与此同时,针对全市农村贫困现状,市县两级联动,细化编制了小凉山综合扶贫规划、乌蒙山片区扶贫规划、同步全面小康规划等专项规划以及年度实施方案。在全市集中大调研、大问诊基础上,研究出台1个总体方案、10个专项方案、1个驻村帮扶方案,形成“1+10+1”扶贫攻坚组合拳。
市领导带队蹲点调研、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访贫问苦、千名干部人才驻村帮扶……全市党员干部啃“硬骨头”、趟“深水区”、打“攻坚战”。
啃“硬骨头”,扶贫机制逐步完善。市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全部统一为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还向“三县一区”各下派1名专职扶贫副书记,贫困村所在乡镇增设1名专职副书记脱产主抓扶贫。市委、市政府每年至少召开1次彝家新寨建设推进现场会,召开2次常委会或常务会,专门研究扶贫开发工作。
趟“深水区”,干部投身其中。39名市领导分别联系指导11个县(市、区)和乐山高新区,259名县级党员领导分别挂联贫困村;100个市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三县一区”贫困村和贫困户;1万多名党员干部奔赴扶贫一线,1376名干部人才入驻259个省定贫困村。
打“攻坚战”,全市共同参与。6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分别与彝区结成帮扶对子;各社会团体、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纷纷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近3年来,(紧转第2版)(紧接第1版)通过“10·17扶贫日”、“乐善至美 情暖彝家”等捐助活动,全市共募集社会资金1.2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5年来,全市上下唱响脱贫攻坚“大合唱”,用行动的合力推动“共同心愿”逐步实现。
精准发力
绝不落下一人一户
在马边彝族自治县民主乡光华村,村民王华文有事没事都喜欢到自家核桃地里看看。“可别小瞧,我们就是靠这些‘摇钱树\’脱贫的。”王华文说得直接,“精准施策,发挥所长才是脱贫王道。村里发展核桃等特色产业,村民不仅拿地租,还能在合作社挣工资。”
王华文所在的光华村曾经是个落后的贫困村,在中央、省、市纪委的倾情帮扶下,村里精准施策发展特色产业,仅用4年时间就摘掉了国定贫困村的“穷帽子”。2015年光华村人均纯收入达8650元,较2011年增长了3倍。
“光华闪耀”,是乐山市扶贫开发精准发力的生动诠释。近年来,乐山市按照“六个精准”要求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精准识别——2014年,全市启动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识别出贫困人口7.69万户、22.55万人,省定贫困村259个。自此,乐山市实施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新增识别贫困人口严格按照“两公示一公告”程序,确保不落下一人一户。同时,建立问题台账、帮扶台账和脱贫台账“三本台账”,年度减贫计划全部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并因村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
精准施策——因扶贫对象能力和致贫原因差异,乐山市充分利用专项、行业、社会扶贫资源制定差异化帮扶措施,按“五个一批”精准到户。针对贫困户融资难、增收难问题,协调金融机构为“三县一区”100多家企业、专合社和种养大户授信;开展扶贫小额信贷,使贫困户真正获得“免担保、免抵押”贷款。针对贫困户无劳动力问题,在低保政策应保尽保前提下,逐步提高标准,到2018年实现扶贫低保“两线合一”。针对因病致贫人口占比大的实际,将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起付线标准降低50%,将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救助比例提高到80%以上,降低贫困人口就医费用支出……
改革创新
脱贫动能不断凝聚
临近彝历新年,峨边彝族自治县新场乡桃花村彝家新寨便民店的主人特别忙碌,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节日礼品、牛奶都得准备充足,方便村民就近购物。以前村民需步行2个小时到新场乡才能买到年货,而现在步行几分钟就能买到生活必需品。对于经营业主而言,只需要一个电话,商场配送的货车就把东西送到店子上,货真价实,保证质量。
这是乐山市创新实施彝区“七个一”工程的缩影。近年来,乐山市坚持彝家新寨软、硬配套同时完善,推动“一村一‘第一书记\’、一幼儿园、一支教、一卫生室、一便民店、一村规民约、一电商”实施,逐步补齐彝区村级公共服务“短板”,实现新村寨与新生活统筹发展。
创新是推动扶贫工作加速、优质开展的新动能。结合脱贫攻坚战役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乐山市不断用新的方法增添脱贫动力,提高效率。
创新金融扶贫,建立了“政府+银行+保险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确定片区县按不低于500万元、非片区县不低于300万元标准,市级财政按比例奖励,共同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基金。
创新试点扶贫。积极推进旅游扶贫试点,马边成功申报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峨边黑竹沟、沐川桃源山居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配套功能建设正抓紧推进;积极推进电商扶贫试点,继续探索实施“互联网+”扶贫新模式,50名电商人才正在分批培训。
创新收益扶贫。探索投资收益、资产收益、理财收益等扶贫模式,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组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试点,引导贫困村将集体资产、贫困户将承包土地和个人财产入股,实行委托经营、合作经营,帮助贫困户获得收益。
一系列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的创新机制相继出炉,成为乐山市解决突出问题、促使脱贫工作提质增效的根本动力。
新闻推荐
依托资源、准确定位、凸显特色——□本报记者王爽刘若辰“乐山‘两化\’互动核心区”、“生态养生慢城、休闲度假绿城”、“充满活力的乐山南中心”、“五十里山水长卷、一百亿产业新区”……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