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英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晴
筹划半年多的中药材白芨种植项目不仅落地了,而且新栽种的白芨长势十分良好。说起白芨的栽种,早在4月底,市农科院驻村帮扶工作组、市农科院有关专家,就与白芨种苗供应商成都九森农业公司技术人员一道,到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黄泥村进行现场指导。
当天一大早,在黄泥村白芨种植基地,村组干部和部分贫困户已经在做白芨苗下地前的准备工作。10点左右,从成都运来的8万苗白芨种苗终于到了,在场人员你一箱我一箱,迫不及待地卸下种苗。
车上卸下来的是希望。村民们看到嫩绿可爱的白芨苗,恨不得一下就种到地里,给它们浇水施肥,除草防虫,仿佛已经看到它们硕大拥挤的块茎……看到眼前整片的白芨基地,村民们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他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栽种现场,九森公司技术人员耐心细致地为村民讲解白芨栽培技术要领和管理要点,讲解如何判断种苗的好坏,以及种植的行窝距、定植深度、如何盖土等注意事项。在场的人积极性高涨,好奇地围在一起,跃跃欲试。随后,村民们小心翼翼地栽培着每一根种苗。
专家介绍说,白芨是多年生植物,一次投入,多年受益。由于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和增白美容的功效,使得其原材料的价格近些年一直稳中有升。2015年,白芨每公斤干品的市场价格约为400元,市场供不应求。白芨种植第三年进入收获期,盛产期白芨干品亩产量一般可达到200-300公斤,产值超万元。种植白芨是目前产业脱贫不可多得的一个好项目。
在项目落地前,驻村工作组在组长邹旭东的带领下,对白芨的种植及市场前景做了调查和了解。根据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工作组因地制宜,提出发展白芨种植的思路。工作组认为,依托规模发展白芨种植项目,既符合“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在峨边形成独树一帜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又能建立长效的脱贫机制,引领和带动其他镇村特色发展,解决彝族贫困山区村民最终的造血功能,实现脱贫致富。
本次白芨种植规模为8亩,由市农科院多渠道争取资金10万元购买白芨种苗,无偿投入到黄泥村栽种。黄泥村则采用贫困户出土地、投工等形式参与,产品收益全面覆盖精准贫困户。
5月下旬,市农科院院长王贵清、市扶贫移民局副局长马秀荣等一行,在该县扶贫移民局、县农业局和新林镇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专程前往黄泥村进行了现场调研,了解***示范项目实施情况,并查看了白芨的生长情况。当他们看到生长良好的大片白芨时,由衷地为黄泥村脱贫致富的未来高兴。
(作者系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黄泥村第一书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雷黎丽)随着天气越来越炎热,高温津贴也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昨(13)日,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今年乐山市高温津贴标准仍执行每人每天8元或10元,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
峨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峨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