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河号子资料图片罗功臣
马边河沐川段山峦重叠、江河纵横,险滩众多,礁石密布,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恶浪连连。为便于统一船工、纤夫们负重前行的步调、板桡节奏,形成合力,闯滩斗水,大约在清朝中期形成了由艄翁击鼓统一行船的方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艄翁、纤夫们这种根据水势不同,喊出不同节奏、不同情况的号子,逐步演变为现在的民间水系音乐“边河号子”。以沐川县黄丹镇为中心的沿江上下周边地带,则是边河号子的主要流传区域。边河号子忠实地记录着边河船工们的血泪与辛酸,展现了劳动人民勇于与大自然拼搏的大无畏精神。
号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先秦典藉《吕氏春秋》有一段记载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所谓“劝力之歌”就是后来的劳动号子。一些协作性较强而劳动动作在节奏、速度上经常变化的集体劳动,需要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号令,动作就会参差不齐、力量分散,劳动就无法顺利进行。劳动号子就是人们在这类劳动场合,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激发劳动热情和缓解疲劳而唱的一种歌,民间歌曲中,劳动号子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劳动号子是民歌音调的最早的根源和基础。号子是劳动人民伟大力量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
在马边河上摆渡行船不但是一项重体力活,而且是群体性劳动。在摆渡时,为了集中力量,协调所有船工动作,于是便产生了劳作时的招呼和应答,这便是边河号子。
可以说,自从有了马边河渡口,就有了边河号子。只不过,开始时只是简单的吆喝、号令,慢慢地船工们为了增加劳动中的娱乐性以及与当地传唱的一些民谣的融合,便有了一定的节奏性和曲调。
边河号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间音乐特点,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民间音乐。边河号子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是人与自然和劳动相结合又相互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精神、艺术之花。
边河号子是一种戏曲唱段,无固定演唱模式,随着水势不同,即兴编唱,音调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婉转抒情。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分别有拖滩号子、走沱号子、棹沱号子、板棹橹号子。
拖滩号子:船行至陡,阻力增大,需要船工们付出很大的劳力,并且要合力配合:领江(正副领江)在船上用号竿用力地撑;拉船工人在岸上使劲地拖,但船行十分缓慢,这时的号子是慢节奏的。如:咳呀咳嗨……嗨!
走沱号子:船行至水流平缓的河段时,船工们付出的劳力相对要小些,这时的号子既轻松,又欢快,节奏感较快。
棹架号子:船行下水时,船工们架起了桡,很有节奏地推动桡,把船快速地推向前进,这时的号子既明快又轻松,音调悠扬动听。
板棹橹号子:船行至急湾陡滩,且有暗礁的河段时,为快速扭转航向,船工们快速丢下桡,迅速地扳动棹橹。这时的号子高亢、急促,节奏快速、强烈。
边河号子由一位船工领喊来完成。如领喊号子的船(领)喊:咳呀咳嗨;众船工跟着喊(众):嗨!(拖滩号子),走沱号子:领:伟起,众:抖起!棹架号子:领:吆嗬嗨,众:嗬嗬嗬!领:嗬嗨吆嗨嗬,众:嗬嗨吆嗨嗬!板棹橹号子:吆嗬吆哟,众:挠起!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业突飞猛进,交通工具大大改善以及边河梯级电站的开发,木帆船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年见证渡口繁荣景象,唱着号子摆渡马边河的老船工现已过世,因此,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边河号子已濒危失传,边河号子不再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新闻推荐
巡游现场三江都市报讯(罗功臣摄影报道)10月9日,沐川县组织上万人在该县文化中心广场隆重集会庆祝老年节,让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活动蔚然成风。当日上午8:30,由该县老协腰鼓队、养路分会龙灯队、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