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乡女子翩翩起舞渔舟唱晚舞动沐川草龙彝家歌舞老少演员齐登台■ 本报记者 曾文 文/图
5月28日,全新改版的原生态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在沐川进行首次商演。为提升该剧品质,增强演出效果,此次表演在原有序幕、诗韵沐川、茶马古道、婚俗遗风、舞动金秋、美在沐川六个篇章基础上,新增“风云沐源川”,时长从60分钟延长至90分钟,演职人员由原来的3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灯光、音响、道具等进行了全方位升级。真山真水间,当地文化、民俗演变成一段段歌舞,在水陆之间,来回切换。渔舟唱晚、马帮情愫、戏说花烛、新郎迎亲、田园牧歌……一幅“生态沐川夜曲”的璀璨画卷徐徐展开。
创意:山水实景诠释沐川文旅
“深挖沐川特质文化资源潜力,融合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依托山水一体的实景剧场,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沐川文旅资源,推动全县文旅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县域文化的吸引力和旅游品牌影响力。”《乌蒙沐歌》编剧郑刚告诉记者,这是沐川县委、县政府打造《乌蒙沐歌》的初衷。
郑刚的思绪渐渐回到2013年年初,导演组成员先后4次对广西《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丽江》、重庆《印象·武隆》等“印象系列”山水实景剧进行学习考察。
“就拿《印象·刘三姐》来说,舞台怎么构建?灯光、音响在哪里?有几座山?第一次看的时候,有太多不解。”郑刚说,为了弄明白那里的演出环境,他们不停穿梭,记录下很多现场片段:灯光、音响系统均采用隐蔽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水上舞台全部采用竹排搭建,不演出时可以全部拆散、隐蔽;演员的衣服具有荧光效果,可随时变换造型……
“可借鉴他们的思路,把沐川的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自然山水以实景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回到沐川后,一行人有了大致方向。同年5月,他们再次来到阳朔,进行更为深入的第二次考察。“带着灯光师、音响师去,比起第一次的考察,这次的目的性很强,收获更多了。”郑刚说,这次考察后,为了完整表达出沐川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底蕴,从初稿、修改稿到定稿,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在讨论中,有时为了争论一个小小的演出细节和场景,大家都会激烈争论很久,为的就是把这出实景剧圆满地呈现给观众。
资源:聚焦自然生态人文历史
农耕文化、茶马古道、婚姻嫁娶、草龙、踩高跷……这些民间民俗文化有怎样的内涵?如何将他们组合起来,表现原汁原味的沐川人生活?反复商议后,团队决定,通过序幕、诗韵沐川、茶马古道、婚俗遗风、舞动金秋、美在沐川六个篇章,表现当地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民间风俗、百姓生活。
“真正做起来才知道,一切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郑刚说,很多民俗文化正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失,要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发掘和认识,需要的是热情,“除了疯狂地查阅资料,有时还得靠运气。”
不少看过《乌蒙沐歌》的人对“婚俗遗风”篇章里的“哭嫁”片段印象深刻。郑刚说,为了找“哭嫁”的人,他拜访了很多老人,却都无功而返。这时,有人却突然告诉他,“你母亲就会呀!”他一听,急忙跑回家,从母亲那里得到很多关于“哭嫁”的讲究。“演出中的‘哭嫁\’,就是我从母亲那里学来,然后教给演员的。”郑刚说。
为了找马帮,他们也费尽心思。“过去沐川是茶马古道支线,那时没有公路,大家都靠马运货,可现在路修通了,交通变好了,找马帮不容易。”郑刚发现,即使一些偏远乡村有马,但这些马大多矮小,不适合演出,好马又凑不到演出需要的16匹。
就在他束手无策的时候,歌舞剧《梦幻腾冲》的马帮展示给了他启发。“他们道具中的假马跟真的一模一样,观众不易察觉,完全不影响舞台效果。”郑刚突然想到:马帮表演中,可以用真马、假马各8匹,近处用真的,远处就用假马代替。其时,如何呈现马帮表演终于有了结果。
行动:全民参与自编自导自演
《乌蒙沐歌》整场表演中,共有400多名演职人员参与。舞台上,他们都是演员,走下舞台,他们是教师、三轮车师傅、机关干部、退休工人……
演职人员中,就连最重要的几十个主演,都只是当地的音乐爱好者。他们不是专业演员,却凭借对音乐的热情,撑起整场表演的主演阵容。但是,这么大的实景山水舞台,几十个人的表演显得太“单薄”。
主创团队将目光转向社区群众。“第一次排练就有100多人报名参加,他们很积极!”郑刚没想到,群众的热情这么高。尽管大多数人不懂唱歌、舞蹈、表演,但一颗颗满腔热血的心,令人为之动容。《乌蒙沐歌》的舞美编导老师曾说:“他们能来、能跳起来,我就很感动。”
演职人员中,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最小的不到5岁。会撑船的担任船夫角色,爱唱歌的唱山歌,带着马的就演马帮汉子,精气神好的就去舞龙……这让许多从来没在舞台上表演过的群众都圆了梦、过足了瘾。
除了演员,剧组还有创作、剧务、灯光、服装等六七十名工作人员,他们全部来自县文广局及县文化馆、图书馆等下属文化事业单位。
5月下旬开始选演员,6月份各篇章陆续排练,10月份进行正式演出。在2013年最炎热的4个月中,烈日、暴雨不断,这群人却越战越勇。“在山上排练,出太阳倒还好,我们最怕下雨,一遇到下雨,就只能等雨停了再继续。”郑刚说,那段时间总是从上午排到下午,为了找到晚上演出的感觉,晚上也时常排练。
未来:倾力打造文旅名片
2013年10月16日,船帆点点,渔歌悠扬,在多媒体灯光辉映下,《乌蒙沐歌》在沐川拉开首演序幕。
该剧依托自然山水,融合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地方特色元素,借助现代光影科技,将竹乡的生态魅力、历史遗韵、民俗风情尽展于山水之间,是沐川文旅经济结合的探索,也是一次开放式演出的创新。以天为幕,以山为屏,以水为台,山水、竹韵、民俗……遍观全川,这样的“大型实景演出剧”实属首创,创新价值不言而喻。
如何把“看了竹海就走”的游客留在沐川?如此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如何实现无缝融合?如何打造一个自有的文化名片,将沐川优势完美演绎?《乌蒙沐歌》的成功打造,给出了完美的诠释。
首演以来,该剧不断改版,不管是灯光、舞蹈、演唱,还是剧目,都在以更为成熟的演绎展示沐川这幅绚丽多彩的生态旅游画卷。3年以来,该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该剧,目的就是要打响沐川文旅品牌,让沐川文化往高处上升,往深度放光。
“自编、自导、自演,山水自然呈现,群众演绎的就是最地道的生活。”在总导演、沐川县文广局局长徐芸看来,《乌蒙沐歌》展示的是沐川群众的文化自信,“400多名演职人员背后是400多个家庭,这样的辐射和带动,源源不断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传递开,让人们永远因乡愁而动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清)“有了党的好政策,我们村的脱贫致富才有了希望。”“路修好了,雷竹基地建起来了,核桃树种下去了,生活越来越有盼头。”……6月27日,在沐川县建和乡庙坪村村活动室举行的一堂党课上,...
沐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沐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