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陈方 本报记者 陈君
11月1日,走在巡山路上,沐川县建和乡桃花村村民李德琼的心情像阳光一般灿烂。自己和丈夫都在基地负责笋用林管理,每人每月3000元的工资,在家门口,靠着笋用林基地就能挣钱,一家人年收入超10万元。
“生态银行,小康金库。”在沐川县境内连绵起伏的小凉山脉,1.5万亩的矮植方竹笋用林“落子”该县建和乡,转化为生态、经济的产业化扶贫项目,既绿山,又富民,带动近千名农民脱贫,成为沐川县乃至周边县区群众同步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如果没有这个笋用林基地,这一切想都不敢想。”李德琼快人快语,“过去我们这儿连路都不通,外出打工挣点钱,扣除生活费用,剩不了几个钱,那日子过得紧哟。现在基地建起来了,我们两口子就在基地打工,每个月收入很稳定。另外,每年‘八月笋\’收获期间,还可以在基地打笋子,能挣上几千元呢。”
立足森林覆盖率达77.34%的生态资源优势,沐川县大力发展林竹经济,让村民融入基地的经营性收入、融入企业的工资性收入、融入市场的财产性收入。“为了建好生态、效益俱佳的基地,我们的林业科技人员通过几年努力,摸索出了矮植方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通过矮化栽培方式,方竹投产周期缩短、产量提高,见效加快。”沐川县林业局局长陈发智介绍,“科技成果+基地+合作社+农户,既绿山,又增效。”
“今年仅有1000亩方竹丰产,山上采笋的村民近千人。待两年后大面积丰产,需要上万人采笋。我现在已经着手联系马边、峨边、雷波等地,做好用工的前期准备。”笋用林基地负责人刘作良介绍,如果照目前的收购价不变,丰产期预计每亩一吨的产量、5000元的效益,将创造7500万元的产值。仅采笋务工一项,村民将获得2100万元的工资性收入。
“现在,四川乡里莱农业开发公司投资建设了农特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完善方竹笋用林产业链。我负责基地生产,乡里莱负责市场。下一步,再搞加工企业进行深加工。”刘作良充满信心,“生态、有机的食品,有销路。”
“除方竹笋用林外,我们还引进雷竹、水尾大竹等六个品种进行不同海拔及生长条件的适应性种植,发展10万亩苦笋、10万亩方竹笋,让沐川四季出笋。”陈发智相信,“绿色、生态的笋用林一定会成为村民脱贫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新闻推荐
两天的学习交流思考,新任贫困县党政正职业务培训班学员感触良多——□本报记者熊润频5月17日傍晚,满满一天的课程结束后,作为新任贫困县党政正职业务培训班学员,理县县长王世伟赶到会议室,为分组学习...
沐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沐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