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江近影 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 宋亚娟
■人物名片
谢长江沐川诗人,沐川县文联秘书长、四川省作协会员,在沐川县文化馆从事文学创作、编辑《沐源川》等工作。1987年7月至今,他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散文诗、散文、小小说等文学作品数百件;2008年5月,散文诗集《红麦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13年创作的动漫剧本《沐川草龙》正在制作中;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励30余次,20余件作品入选中残联主编的《放飞希望》以及《乐山市文学作品精选》、《乐山文学60年作品选》、《永存的报春花》等10多种文学专集;新近出版散文诗自选集《麦地》、散文诗集《飞翔的麦地》,散文集《神鸟》。散文集《茶马古道·沐川》、《美食的方向》,剧本集《沐川草龙》即将出版。
2014年岁末,沐川诗人谢长江散文诗集《飞翔的麦地》在辞旧迎新中出炉,金色的麦穗、一根根向上的麦芒,让人们对孕育希望的羊年春天充满了期待。
从2008年首本散文诗集《红麦穗》算起,6年多时间过去了,谢长江的麦地情结始终不曾湮灭,《麦地》、《飞翔的麦地》,来自竹乡的农民诗人以麦地作为家乡的隐喻符号,在散文诗的世界里,抒情浪漫地描绘出一幅诗人的农耕地图。
●记者:麦地到底暗含了怎样一种符号,使你不断沉浸在麦穗的巨浪中?
谢长江:我创作的麦地在我内心是持续飞翔的,麦地之所以能在我心里飞翔,是因为我深爱的家乡和人民在飞翔。改革开放和深化改革,使我的家乡从一年半载难吃一回猪肉到天天能吃到,从破烂不堪的老屋到红瓦白墙的新居,从为油盐钱焦头烂额到有用不完的余钱存入银行的高兴劲头……这些生活升华的具体情景,时常在我心里激荡,我也心存感恩,甚至有一种慰藉感。由此,我目光里的乡村时光是美丽的闪光的,我多么愿意把美丽的乡土和闪光的父老乡亲,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读者也能分享到伟大的时代抚育乡村的温馨和幸福。
麦地暗含的正是一种爱的符号,不但是抒发我情感的平台,也是我创作的视觉。我的家乡沐川,唐时称沐源川,茶马古道重要支线——沐源川道,直贯全境,在此沉淀了厚重的农耕文明。麦地作为农耕文化优美的象征,饱含的正是浓浓的农耕和童年的情愫,当今依然,那种山里对麦地的守望和山外“面包出笼”的新鲜所相依的本质意义,无不打动人心,何况麦地的核心,已经又有许多等待我们去揭开的哲理。由此,麦地是有翅膀的有灵魂的,是彩色的,是人类本身,时时都能飞翔。关注麦地,就是珍惜我们自己。
●记者:同样都是以麦子作为主体叙事和抒情对象,从《红麦穗》到《麦地》、《飞翔的麦地》,这三本书有何相似和区别之处?
谢长江:我的祖辈都是地道的农民,我的青春岁月也是在农村度过的。邻家小妹提着篮儿奔向麦地的姿影,劳动的母亲和姐姐在麦地唱响的歌谣,麦鸟游向麦地深处的速度,还有麦子成熟的香味,山村的星星和月亮,春风和雪花,甚至青草和露水,以及那些有飞鸟经过的村庄,山野深处扑鼻而来的泥土气息,我心里发亮的儿歌……都是麦地飞翔的声音。可以说,乡土所散发的芬芳与我的生命血肉相连。《红麦穗》、《麦地》、《飞翔的麦地》正是我对土地、对麦穗、对父老乡亲的爱意和我对人生的乐观情怀,我歌颂的是劳动的大美。《红麦穗》更多记叙改革开放后火热的农村生活、乡村原生态的纯美元素。《飞翔的麦地》诠释的是父老乡亲在富裕后的自信、劳动的快乐和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同、肯定,着重关注民生、对乡土的眷恋和对社会对历史的责任意识。《麦地》则是《红麦穗》、《飞翔的麦地》的情感结合,目的是让读者在分享淳朴民风的同时,能够了解农村发展脉络和生机盎然的劳动场景以及惊人的发展势头。
●记者:沐川是典型的竹乡,农耕活动遗留下来的文明厚重而丰富。在基层文化馆工作多年,民风民俗可以说尽在掌握之中。那么,你是如何将原生态的沐川风情融入自己创作的?
谢长江:生生不息节节高的翠竹,挺拔、豪迈、奔放的小凉山余脉,孕育了沐川人坚韧而昂扬的品质,由此,在农耕生活中脱颖而出的沐川山歌、草龙、竹编和沐川武圣的狮子灯、幸福的牛儿灯、利店的火龙灯、底堡的旱船、高笋的莲箫等优秀的民间文化,无不闪烁沐川人的智慧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沐川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和生态建设,恰是激发我文艺创作灵感的不竭之源。
劳动者的勤劳勇敢、朴素的愿望、对生活的追求都表现在劳动中,表现在丰收庆典和节日的活动里,是多么鲜活、多么鼓舞人心,多么令人快乐。这不仅是我创作的元素,也是我文字的脊梁。劳动者的光辉形象是不需要提炼的,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真实地反映。在创作时,我首先是这样思考的,优秀的民间文化是劳动者内心的一种具体的集中表达,是创作乡土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精气神。我觉得创作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必须吸吮优秀民间文化的营养。当你真正融入乡村生活,面对那种善良、那种温暖、那种担当、那种直截了当的“土话”,你不可能不感动,你不可能不受到启迪。我乐意找到劳动者在劳动和表演民间歌舞之间的必然联系,争取进入他们的内心。比如在我的家乡,在一大片玉米地里,除草打锣鼓唱山歌的人,有时多达七八十人。那铿锵的鼓点,那惊天动地的歌声,那飞舞的锄头,那黄豆一样的汗滴,那葱绿的玉米苗,真要用文字描绘出来,是多么难。难的原因,是如此浩大场面,怎样去领会,怎样去真实地突出劳动的精气神,而最难的是你不是劳动的直接参与者。唯有贴近他们,深入他们的生活,你才会进入他们的内心,找到与他们相敬如宾的文字。
●记者:除了关注乡村和大地,农民和人事的嬗变,你还将目光投向故乡的每一个角落。即将出版的《茶马古道·沐川》和《美食的方向》分别讲述了什么?剧本集《沐川草龙》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将草龙这种文化图腾镌刻在沐川的文化发展史上?
谢长江:《茶马古道·沐川》挖掘和提炼的是沐川人文地理的要素,粗略解读沐川从古至今的历史、人物。因受阿来《瞻对》一书的启发,我两次弃稿,第三稿已脱稿,所有篇章均末面世,也有可能再次变换视角,弃稿重写。《美食的方向》描述的是沐川特色美食,着重美食文化的韵味和对生态意识的表达,大部分文稿已面世。中国龙是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图腾,龙的图腾深深地影响沐川这片人文绿土。在这片土地上,龙文化的不断沉淀、独特的农耕地域条件、富集的生态资源孕育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沐川草龙。动漫剧本《沐川草龙》就是通过对沐川草龙的人性刻画,弘扬龙的精神,再现沐川农耕文明的发展史和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赞美人龙合一的沐川人的惊人创造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再和)“家有几口人?主要经济收入有哪些?年收入多少?”近日,沐川县人社局全体党员干部分别来到幸福乡月坝村和松林村走穷亲,与55户帮扶对象话家常、解实情、谋发展,勉励他们克服困难,坚定发展...
沐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沐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