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林场人最困难的当属育苗和植树了。育苗没有树种,栽树没有苗木,怎么办?他们就采取为当地老乡义务修剪树木的办法,把剪掉的树枝搞扦插育苗,采集老榆树的榆钱育苗,杏树、柳树也成了他们修剪育苗的对象。
“一缺钱,二缺技术,全凭自力更生,全凭老经验、土办法。大家只有一个念想,就是把林场发展好,把苗木育好,把树栽活栽好。”这就是王宗刚等老林业人朴素纯洁的意识和执着坚守。
当年,林场协调原御风乡山林村(今鲁家沟镇山林村)15亩耕地作为育苗基地,试验育杏树、榆树、白杨树苗各5亩。育的苗2年后栽植,植树面积达500亩3万株,成活率80%以上。
“抽烟会上瘾,喝酒也会上瘾,植树造林更会上瘾。当想起来一辈子为咱这穷地方植树造林,让山绿起来,让天蓝起来,让环境美起来,让气候好起来,对子孙后代享福有好处时,我们浑身是劲。”王老的话听在耳际,感动在内心。
在儿子王富军的记忆里,父亲王宗刚爱场爱树甚过爱家爱孩子。在距家10公里远的朱家店绿化基地上挖反坡台、植树造林时,王宗刚干在那里,吃住在那里,难得在家里和妻子儿女一起吃个团圆饭。
王老给儿子王富军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出门十天半个月不回家,偶然回一次家还是晚上家里点上了油灯时,一回家便倒头睡觉,一阵子便打起呼噜,天麻麻亮又出发了。他只要出门,总是要把一米长的木尺子带在身上,作为栽树时测量尺寸用。
一个人,一顶草帽,一套黄军装,一把铁锹,一年栽树6000株,三十年寒来暑往,三十年风风雨雨。从进场至退休,王宗刚从帅小伙变成了耄耋老者,双手的老茧、额头深深的皱纹、“跛”着的双腿,彰显出岁月的艰难。他花费30年心血栽树15万株以上,成活保存至今成林树木达5万株以上。
就是因为有像王宗刚这样的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的艰辛付出,才有了今天的青山翠翠,林草繁茂的好环境。如今,在车道岭的大小8座山梁、大小50多条(个)沟湾面积都达到13050亩土地全被茂盛的树木覆盖,杨树、杏树、榆树、山毛桃、柠条、油松、侧柏、核桃、文冠果等树木长势喜人。
接过手中棒喜圆生态“梦”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我们知道,在这贫瘠干旱的地区,要让山川真正绿化起来,目力所及之处满目葱茏,林草茂密,鸟语花香,并不是在一个有限时间内所能够企及的事,需要相当长的时期,甚至需要几代人的艰辛努力。
可喜的是,从建场至今短短四五十年时间,同样的这块黄土地,同样的这些山,昔日荒坡秃岭、寸草不生,今朝生态靓丽、绿意盎然。就是因为有三代车道岭林业人的接力造林护林、植树播绿,才牢牢地筑起了车道岭的绿色长廊、生态屏障。
在车道岭阳坡半山腰的苗圃育苗基地,成方连片的树苗似乎是王宗刚他们用一把木尺子测量过的一样整齐划一,杏树、侧柏、油松、杨树、柳树苗子生长茂盛。
这里的苗木育过一茬又一茬,除了林场自己栽植外,还为安定区及定西市诸县和榆中、会宁等周边县区提供优质苗木,也就是说这里的苗木也走俏四方。
在山湾基地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5座土坯房除一座翻修为砖木结构的房子外,其他的4座已经推倒的推倒了,无房面的无房面,仅有的2座也已经成为了危房。这些土坯房在今天人们看来过时了,阴暗潮湿低矮又窄小,可在十五年前却是林场人的“宝疙瘩”,它是专门为林场人午休、吃干粮、纳凉和晚上看管果园修建的。目睹这些让林场人憩息的旧房子,让人内心油然而生一般敬意,他们战胜了饥饿,战胜了孤寂,战胜了酷暑和严寒,他们依托的是信仰,依托的是奉献精神。
由此,笔者想到了经常被人们用来戏谑农民的字眼——“修理”地球。此时此刻,在车道岭林场,在这偏僻干旱贫瘠的定西北山,林场人不就是平整土地、栽树播绿的体力劳动者吗?他们不就是从事育苗、管护果园及林区的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吗?他们和农民有啥不一样?的确没有比“修理”地球更艰难、更豪迈的事了。
林场人站立是“一棵树”,躺下是“一片绿”,织就了“江南景”。从他们身上最能感受到“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苦干精神,最能感受到“敦厚、包容、坚韧、自强”的“安定”精神。
当王宗刚老人于1991年从植树造林的岗位上退休后,儿子王富军接过老人的铁锹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勤勤恳恳造林播绿不间断,管林护林不松懈,27年时间自行车换了3辆,摩托车更换了两辆,一年只林业工作上骑行1.5万公里路程。
高学功从老父亲高向贵手中接过造林绿化接力棒,奋战在车道岭林场24年时间,精心育出高质量、高标准的苗木,认真看管林场的一草一木,和工程队一起承包区内造林重点工程项目,为车道岭,为陇中的绿化奉献青春年华。
“三分造、七分管”“造林难、管护林更难”。王富军、高学功等林场人深知栽植树木的不易,更知道管护的艰辛。二十多年来,他们像悉心管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管护着一片片绿色,也绝不允许任何人肆意践踏,精心管护着万亩林带内山沟梁峁——管护着这山沟梁峁间的草,管护着这山沟梁峁间的树。
为了保证树木的成活,王富军、高学功他们成天守护在山上,吃住在山上。碰见牛羊啃树,他们急忙赶走;遇到孩子攀折树木,他们耐心地劝开;遇到砍伐林木的不法分子,他们执法从严,毫不留情,他们守护着车道岭的生态屏障,守护着大地一片绿。
林场人视林场如家,荒坡秃岭披上生态绿装,这么巨大的变化,无疑使他们更爱这里的草,更加这里的树,更加热爱这里的绿色。他们几乎是看着每处草长起来的,几乎是看着每一株树长大的。哪一处草长得旺盛,哪一坡以柠条为主,哪一山林生长茂密,哪一湾树长得有多粗,哪一道道梁秋景如画,他们几乎了如指掌。
上了车道岭,就不走回头路。复退军人刘莉1991年进入车道岭林场后,就把青春年华贡献给了这里的土地和土地上的绿色。接受采访时,刘莉右上肢被火炉烫伤的疤痕分外显眼。
2013年年底,40多岁的刘莉坚守岗位,在林场夜间值班期间因一氧化碳中毒而烫伤了右上肢,她克服2次植皮手术时的剧烈疼痛,克服手术前后及康复时生活的不便,内心和生理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可她坚强地生活着,坚强地战斗在工作第一线。
历练真本领播绿不言悔
有谁能想象到,吃“公家饭”的林场人,随着政策的变化,他们也曾为解决“吃饭”问题而费过周折,犯过难心,也承受过巨大压力,内心也备受煎熬。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林场职工工资从1998年财政供比的50%逐年提升,如今达到全额拨付。对于该林场人来说,财政多给一些,他们就少辛苦一些。如何解决20名左右职工的自筹工资,成为班子成员和其他职工最心烦、最头疼的大事。
路是人走出来的。“人家不是走南闯北挣大钱,就是闲待在办公室里拿着工资,你们成天在那荒山上出死力气,流血又流汗的,照顾不上家不说,就连孩子的教育都办不到,到底图个啥?”这是当初家里老婆埋怨的话。林场人尽管是吃“公家饭”的人,可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豁”出去了,走出大山,走向社会去“闯荡”。
“为林场职工负责,为林场发展负责,我们和企业一样承包造林工程,从小工程到区内重点工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如今和企业、公司一样进行公平竞标了。”林场负责人陈正斌信心十足,“是现实教育锻炼了我们,在近20年的艰苦磨练中,我们的造林技术更成熟,经验更丰富,能吃得了苦,能敢于担当作为,有能力有信心打造植树造林重大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50亩果园的果子卖一些,出售苗木收一些,承包工程挣一些,积累一起为大家补一些,大多时间勉强把差额的部分补上来。”陈正斌他们很淡定。
可就是为了补差额工资,他们放弃了休息日,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放弃了休闲娱乐的时机,他们把孝敬老人、教育子女的事儿交给另一半。所幸的是他们对于所从事的工作很投入,很痴迷,所幸的是他们的家人都能理解政府和亲人的难处。
在植树造林最忙季节,林场分两组采取“走出去、抓项目、包工程、保吃饭、促和谐;留下来、抓管理、包生产、保资源、促发展”的“两条腿”走路,让林场人走出了困境,也成功探索实践车道岭林场独特的发展路径。
林场人练就了本领,增强了毅力,也提振了精气神。他们凭借娴熟的技术和艰辛付出,年承包造林工程植树造林均在1000亩以上,有时多到两三千亩,有时甚至多达四五千亩。
为了赶时间、赶进度,高学功来回骑着摩托车,冬季严寒时他多次脚贴滚烫的排气管烧破了鞋底,长年累月顶风雨、冒严寒、战烈日,向着绿化陇原的目标冲刺。
王富军从2005年开始和工程队外出作业,长期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中行,原本好端端的身体患上了难以治愈的荨麻疹皮肤病。
“我们林业人搞的就是‘修理\’地球的活,年复年、月积月,天长日久不是累得背驼腰腿痛,就是患上难治愈的皮肤病。”王富军他们奉献的不只是青春年华,还有宝贵的健康躯体。
来到安定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基地平定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工程点,“同心光彩林”碧绿显眼的五个大字映入眼帘。它是车道岭林场人精心设计,王富军他们用卷尺科学测量、用一株株侧柏栽植的。如果没有精准的测算,没有对株距、行距和树高等执行严格的标准,难以打造出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品工程。
同样地,区内的“金华林”“福州?定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试验项目”等一处处精品示范工程,都是一张张响亮的名片,它们都是车道岭林场人智慧的结晶,是林场人用勤劳双手创作的精美“杰作”。
“我爱绿色,也爱车道岭这个奋战28年的岗位”“我是车道岭的人,要为车道岭干一辈子”“栽树26年,看着荒山变绿洲,有我的一份,一生无怨无悔”“这里就是我的家,我爱林场如爱家”……这是王富军、尹祥、张军、杜富等车道岭林场人最想表达的内心话。站在没膝的草里,站在大树的绿荫下,他们脸上总会泛起收获的灿烂微笑,他们也常常把这微笑送给目之所及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沟,每一道湾,每一片绿色。
我们行走在茂盛的林草里,徜徉在山沟梁峁的绿色海洋里,抬头看白云在蓝天上飘荡,观鸟儿在林地上空翻飞,视野鸭在池塘里游走,突然林地里锦鸡飞跑,或窜出一两只野兔,难抑兴奋的心情,随即吼几声秦腔,唱几曲流行歌曲,站在原地跳个蹦子,甚至放声大吼几声。尽管腔不成腔,调不成调,可声音总是从山脚到山尖弥漫着的绿色上空久久回荡。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们植树播绿,为车道岭和安定区筑起了‘生态屏障\’,也为陇中打造了旅游资源。咱们要有效利用这些森林资源,通过绿水青山招引八方人气,进而体验旅游、会展、养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春天林草青翠花烂漫,盛夏树木茂盛鸟飞旋,金秋满山枫叶景,冬季雪压林海更好看……”
车道岭林场负责人陈正斌面对此山此景,有了新想法,将与有志发掘旅游资源的人士进行密切合作,把丰富的森林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新闻推荐
【本报讯】炎热的夏季加上暑期的来临,市内游泳场馆又迎来了客流高峰期。记者7月23日从甘肃省卫生计生委综合监督局获悉,近...
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榆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