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丽丽
从甘南草原到河西走廊,从陇东高原到陇南山区,从贵州山寨到青海湖畔……近30年的时间里,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白内障复明中心主任苏兰萍放弃照顾孩子和家庭的责任,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诸多困难,为近6万名白内障患者送去了光明,年龄最大的106岁,最小的2岁。她用自己赤诚的爱心和精湛的技术,唤起了复明者对生活的信心,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1997年 ,苏兰萍参加了甘肃省残联组织的白内障扶贫送光明医疗队。从此,康复中心承担的每一次复明活动中都会有她的身影。精湛的技术,热情的服务,使她走到哪里都受到患者的热烈欢迎和追捧。这位给万千眼疾患者带去光明的天使的名字背后,是一串串感人泪下的故事。
55岁的柳富学,榆中县银山乡高家湾村人,右眼失明已20多年,左眼失明也一年多了。他无奈地说:“瞎了一辈子,摸了一辈子。”多年近乎失明,柳富学一米八的高大身材在家派不上用场不说,还导致在湖南电子学校读书的大女儿因无人供给而读了一学期后辍学回家。柳富学说,“如果眼睛亮清了,那就闲不住了,挡个羊干个啥的,都好得很。”
在苏兰萍的巧手下,柳富学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感受到了阳光、蓝天,感受到了温暖、幸福。
2006年秋天,广河县一位102岁、失明三年的东乡族老人在儿子搀扶下,来到医疗队,手术后效果非常好。第二年,他竟然自己来了。担心高龄不给做,他少报了5岁。手术后,老人等在手术车前迟迟不肯离去,他说:“苏大夫我要请你吃手抓肉!”
2008年9月,泾川县一名只有一只眼的老人走上了手术车。三年前,她的一只眼在白内障术后继发青光眼失明了,仅剩一只眼的她和家人对手术顾虑重重,他们既渴望手术,又怕手术失败,几次去医院,都下不了决心。后来他们慕名找到医疗队。苏兰萍深感自己责任重大,立即和往常一样开始精心手术。手术结束后,她希望早些让家属分享手术成功的喜悦,便没有和往常一样立即给病人包扎术眼,而是打开了手术车门,车下站着老人的女儿,苏兰萍对病人说:“你看见下面的人了吗?”病人睁开刚刚做完手术的眼睛眨了眨,激动地说:“看见了,是我女儿!”
苏兰萍说,自己忘记了是哪个复明后的病人曾经说过:无眼的地狱,有眼的天堂,感谢你们把我从地狱里解救出来,能看见阳世真好!一句句饱含感激的话语,一封封催人泪下的感谢信,让苏兰萍深感自豪。
2007年,她在平凉一个月做了950台手术,辗转于崆峒、灵台、静宁、庄浪四个点。苏兰萍也希望能像别的女人一样,每天都能与家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但肩负的责任让这个期望又是那么遥远,不过她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新闻推荐
兰州晚报讯(记者朱浩源)兰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自2009年开始,经过近10年的发展,参保人员已达到72.7万人。近日,市社保中心...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