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博物馆馆长、教授张克非——
要确立文化自信创新表现方式
兰州历史悠久。兰州是一座历史古城。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今榆中县、西固区的一些地方就有先民居住。距今5000年到4000年前,在今兰州市辖境内的黄河及其各支流,都相继出现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不同类型的文化遗存,当时的人们已经在从事原始定居农业,能够烧制各种精美的彩陶。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居民是兼事农耕与畜牧的羌人。随着秦始皇兼并关东六国和向西拓展疆域,如今兰州地区被逐渐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和历史,并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自边地到“中心”,连接东西、控扼南北,丝路咽喉、汇通八方,西北重镇、甘肃省会。地域文化独特璀璨。千百年间,一代又一代兰州民众,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饮食、语言、艺术和文化,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包容共生、迁变流动。二是兴衰起伏、取决国运。三是吃苦耐劳、性格朴实。四是资源深厚、亟待创新。其中,兰州独特的地域文化,是以黄河文化、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多种民族、宗教文化和丝绸之路上传播的多元文化,并受到近现代文明成果和革命红色文化的深刻影响。
进入新时代,需要新思路、新气象。第一,确立文化自信。系统整理、认识兰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合理认识其历史贡献和现实价值,深入发掘其精神内涵和意义。第二,补齐人才短板。培养、造就熟悉、热爱兰州文化的人才队伍,尤其是青年才俊。第三,创新表现方式。综合运用传统方式和高科技、信息技术,缩小兰州文化与当下人们的时空距离、接受障碍,艺术再现其特色及优势。第四,把握市场规律。将兰州文化资源更多地开发为有市场竞争力的精品力作,走向全国、世界。第五,提升品位和质量。提升兰州城市文化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用高品质的文化和精神立德树人,打造文明、和谐、亮丽的文化兰州。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管兰生——
实现丝绸之路“染缬”文化艺术活态传播
中国古代纺织品的防染技术称之为“染缬”。最著名防染工艺有四种:绞缬、蜡缬、夹缬和灰缬,俗称“四缬”,它是中国古代染织科技的重要代表。染缬技术的传播与纺织品贸易有关,而丝绸之路正是古代染缬技艺传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空间。目前,丝绸之路染缬文化研究和艺术传承具有深厚的基础,在古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染缬实物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精美的染缬艺术珍品外;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中国西部石窟艺术,为古代染缬技艺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图像资料;另外,丝绸之路沿线丰富的历史资料及民间民俗活动,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研究染缬的存在环境、流传方式、演变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文化土壤。
丝绸之路染缬艺术研究集中针对传统工艺、造型表象、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整理,以丝绸之路沿线区域作为专门样态,实现传统染缬研究的重大突破。基于当下文化传承场域发生的重大变革,研究探索丝绸之路染缬文化传承、传播能力提升的多维创新机制,全面开展传统染缬文化的全景式、系统化、应用结合型研究。丝绸之路染缬传统工艺研究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推广传播、生物科技、工艺美术、旅游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使其走向产业化。通过研究,可实现以下目标:复活一项文化传统技艺,打造出一项文化创意品牌,建立一个文化创意平台,构筑一个文化传播体系,加大其在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中的参与度,构筑协同增效的文化传播体系。并以研究为基础,产业实践为契机,实现染缬文化艺术活态传播。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徐兆寿——
重新思考世界重新思考丝绸之路
我出了一部长篇小说叫《鸠摩罗什》,从去年9月份以来,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财经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全国20多所大学演讲,演讲过程中有一些感想,就是我们今天怎么来看待“一带一路”,怎么样定义丝绸之路,怎么样定义今天的兰州?这是我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的一个主题。2010年在复旦大学读博士时,在上学的过程中我开始思考整个中国文化的版图。因为当时有一个非常幼稚的问题,就是广东人或者上海人,经常把我们的西部想象成骑着骆驼上班等落后的社会景象。这个奇谈让我真实遇到了,有一次外语老师讲完课以后,向同学们介绍我是西北来的一位作家,写了几本书。下课后,一个广东来的28岁的博士,非常好奇地问我“兰州有电吗?”我当时真的非常诧异,一个博士怎么能够问出这样的话?我问他最远去过哪里?他非常自豪地说最远去过西安。
兰州是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但这个中心只有兰州人认可。在广东人看来兰州就是边远地区,甚至就是无人区。还有一件事,我读的是中国语言文学,当时非常著名的学者——哈佛大学的东亚系的主任编写了一本《当代中国小说20家》。可是没有一个西部的作家,没有一个北方的作家。贾平凹、张贤亮这些举足轻重的作家,在他的书里一个都没有,都是南方的作家,我非常诧异。我不理解,一个在这个国际汉语学界非常知名的学者,怎么在他的文化版图中只有那么一点点?在读《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史时》时,我进行时间横跨对比,发现中国的历史在世界史上是没有位置的。比如,在我们西部,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的历史非常悠久,当年汉武帝派出英雄少年霍去病,把匈奴打得一路西迁,一直到罗马。可这段历史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非常的暗淡,霍去病的名字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的。
挖掘丝绸之路文化,是可以重塑中国的方式,可以重新调整一个思路来解释世界,让我们找回文化自信。否则我们一直在欧洲中心主义的思路之下,没有办法翻身,也没办法转身。所以,我们只有重新思考世界,重新思考丝绸之路,重新思考“一带一路”。坚持做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我们就翻过身了,就有自信了,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否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自信。
兰州老街项目运营负责人欧阳龙——
旅游产品精准投放市场让文化在传承中能够实现价值
众所周知,甘肃的文化旅游资源占全国前五名,但到今天为止,去年的数据显示我们旅游收入依然排在倒数。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从我的工作角度看,如何做好文化传承,或者说做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值得思考。我认为,换个角度来讲,就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看。
今年2月,我们公司全国两批特色小镇已经有403个,省级特色小镇示范项目有2000个。这样的文化旅游小镇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全国各地不断地呈现出来,是基于整个产业的发展需求。甘肃的文化博大精深,文旅产业产品特别多,但因为分布广,所以一直无法去形成有效的产品而推向全国市场。但是,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需要我们不断去创新和不断的去做市场营销。
兰州,作为西北或者甘肃的门户,大量的游客会通过兰州聚集,也会通过这里回到各自出发地。所以兰州老街在定位初期就很明确,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把它作为甘肃最重要的游客集散地。随之而来我们的规划设计,产品配套,运营计划都是为这个来服务。那么怎样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果站在消费者角度,最重要的是内容和体验,就是如何给游客一个来这里的理由,这是带动和撬动整个项目走向市场的一个关键点。
从2010年开始,游客消费者早已从“万国游”时代进入了深度体验的时代。今天的旅游产品投入市场应该积极在产品规划、实际上要符合现在市场主流的需求,就兰州老街项目来讲,作为甘肃文化旅游集散地,我们以明清代建筑形式,内容上考虑商业产品设计和商业发展,同时也考虑文化传承。所以,要做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类似的小镇,我们就要把它的差异化和特色化核心内容展示给大家。我们呈现的商品必须和兰州文化、甘肃文化能够息息相关,努力做到文化传承和商业旅游能够齐头并进,充分地去发挥这个灵魂和载体的作用,以最精准的方式投放市场,让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它的价值。
兰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汪小平——
思考哪些优秀传统可以用现代手段包装和发扬光大
我们真的需要坐下来认真思考,思考我们的城市,我们兰州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什么地位?我们到底是丝绸路上的明珠还是驿站?有老师考证,兰州有7000年历史,也有说1万年就有先民居住,这些都没有错。但是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不能仅仅顶着这个光环披着这个外衣,就能为兰州的发展做出很多事情的。还有,就是我们到底给我们城市的定位对不对,我们兰州的文化旅游产品要如何做出来?在选一个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想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然后怎么做,做好了以后请谁来看?这里,特别需要专家学者,还要赋予文化内涵。因为一个建筑放在这个地方,它是死的,当你赋予它文化内涵时,它就有生命力了。第二次文化产业大潮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能只做产业链低端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自己的产品、品牌,自己开发,自己把它卖出去,这样才有意义。
我认为,得“向上看、向前看、向下看”,甘肃的文化资源占全国前列,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静静地躺在那里,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变活。甘肃的历史专家们说了这么多,哪个人把历史截取一点出来,变成一个品牌放在一个传播平台上?当前,我们也应该沉下来,低下头来看看我们老祖先留下的东西,把有可能为现代人作出贡献的拿出来变成产品。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不能留在纸面上悠然自得地去炫耀我们的历史。我们应该沉下来思考,哪些历史文化是我们优秀的传统的,进而哪些优秀传统是我们可以发扬的,还可以用现代手段现代科技去包装的。特别是,在做一些旅游项目,一定不要拍脑袋,一定要想做出来给谁看,让谁来的?我们为华夏文化传承创新的贡献是什么?我们能拿出手的东西是什么?同时,我也强烈呼吁,真正的文化自信根本不是一首诗,一部著作,一部歌剧,一部电影。它是一种渗透在骨血里,言行的自觉和不需要提醒的自觉,根据内心的修养,我们每个人都做了就一定好。
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民俗学专家邓明——
弘扬兰州历史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黄河是古代中国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线,兰州是这条线上最西边的黄河渡口,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与宋元明清驿道渡过这个黄河渡口,沟通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原与西部边疆的沟通。纵观兰州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生态文明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兰州年降雨量仅330多毫米,但兰州人自古以来,本着“天人合一”的理念,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我所用,创制水车,倒挽河水灌田,铺压砂田,抗旱保墒,使兰州成为黄河绿洲,瓜果蔬菜城,供给丝绸之路上过客的给养。海纳百川的黄河文化。黄河九曲百折,接纳众流,朝东赴海不回头。兰州有黄河的包容心态,博大胸襟,历史上接纳八次移民,与当地民族和谐相处,宋代《图经》称:“蕃汉相处,各从其俗”,同时各民族文化自然融合,以臻和谐境地。沟通中西的丝路文化。丝绸之路贯穿兰州,兰州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黄河渡口,亦是文化渡口。天马东来,绸缎西去,驼铃悠扬,胡商相继,驿使飞驰,职贡不绝,僧侣取经,诗人行咏,不绝于史。
丝绸之路上最著名的黄河渡口之一是金城津,有津就有关,这个关就是汉唐金城关,关下宋明建有浮桥,晚清建有铁桥。后关废,2002年起为开发旅游资源兴建金城关文化风情区,布置亭台楼阁。区分三片,依山就形,地列四台,就势取景,高低错落,相得益彰。丹楼霞举,粉壁雾列,游廊缦回,各自成区。它与白塔山中山桥融为一体,掩映于名木异花之中,为百里黄河风情线增色,替千年兰州文化添彩。遗憾的是未曾建关,为找回金城关的灵魂,建议新建金城关,使金城关风情区,实至名归,激活金城关风情区,以迎接海内外游客,以体味汉唐紫塞之风情,瞻仰新世纪之新兰州。
兰州南山沃干阪,则是丝绸之路和驿道进入兰州的南大门,官员、军旅、僧侣、客商、诗人等翻越沃干阪(阿干南山),南北往来,彪炳史册,至今阿干镇西沟攀登关沟门,翻越摩云关到临洮中铺,仍有林间小道遗迹,为开发丝绸之路旅游提供先天优越条件,可结合石佛沟景区建设,共同构筑丝绸之路研学体验游,必将是一处热门线路。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把多勋——
要思考文化旅游产业介入市场的途径和桥梁
2005年以来,国家旅游局第一次把文化旅游产业的统计从商贸业等产业中梳理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目前,兰州的旅游产业几乎占全省三分之一,兰州去年的游客数字是近4500万。整个甘肃省的旅游总量是排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倒数五名左右。
所以,去年我在一个相关会议上提出一个想法,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当时提出来的核心是做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国际文化旅游、最知名的旅游入境旅游目的地。还有,前年兰州黄河文化旅游节上有一个论坛,黄河文化论坛。当时,我们国内在旅游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专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的院长周永谦教授参加。他把兰州的整个情况看了一下,三天后问我,兰州要做旅游的目的地还是要做旅游集散地?我们知道,兰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位条件,它是三大高原的中心,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节点城市,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商贸城市。至今,兰州要做旅游的目的地还是要做旅游集散地,这个老问题依然需要专家学者们好好去思考。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忠德
特约记者达媛姜尧
新闻推荐
□魏梅霞每隔两年的清明节,我都要回娘家给父亲上坟。父亲在我27岁时病世。那时,我远嫁他乡,收到信辗转赶回家时,他已永远闭上...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