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云柳
榆中县新营镇中学是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学校,于1932年创建,1933年正式招生,它的前身是“榆中县新营完校”。该校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是榆中南部山区设施齐全,教学完善,师资最雄厚的唯一一所重点小学,在40年代为兰州师范、陇右中学等学校输送了数百名优秀学子。这些学生在兰州读书接受新思想参加革命,后来成为教育、医学、行政、银行等部门的有用人才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
提起“榆中县新营完校”,就不得不提民国时期甘肃名流,时任省教育厅厅长的水梓先生两度为该校题字的事情。
水梓,字楚琴,甘肃著名的教育家,近代诗人,书法家。上世纪40年代初任陕甘青三省考铨处处长及兰州大学特约法学教授。为了表达对家乡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他曾两次为该校题写校名和匾额。
上世纪30年代初,榆中县新营镇为响应国民政府教育兴国的号召,创办出南部山区设施教学最完善的第一所六年制完全学校,就在1942年修建校门前夕,许多人请当地名望桑子山题写校名,时任校长桑子山(毕业于兰州师范学院,新营镇的教育家)和水梓在兰州师范共读相熟,于是就前去请水梓题写校名,为该校增辉。水梓也知道桑子山书法很有造诣,在谦让之后便欣然为该校用楷书题写了校名“榆中县新营完校”七个大字。
水梓题写校名是有三个缘由,即家乡之谊,因为叔伯都在榆中小康营。因籍贯归属之限,18岁那年水梓不得不到其叔伯定居的榆中县参加县试。新营与小康营邻近就多有一份家乡之情。同时他又和桑子山在兰山书院(兰州师范学院)一起读书,两人关系很好有同窗之义。再则他这时候已经是国民政府在甘肃主管教育的负责人。于是欣然为该校题写出端庄肃穆的“榆中县新营完校”七个正楷大字。
随后修建校门时桑子山请匠人横式两行,上为“榆中县”,下为“新营完校”镶刻在校门楣。当时校门面南背北,仿古式四柱牌坊式青砖门楼,中间两柱外圆内方,两侧为青砖梯形斜坡式建筑。整个门楼做工细致,精工雕刻,玲珑精巧,气势不凡。再兼水梓书艺之绝妙,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离校学子寻觅旧踪或是毕业合影留念无不选择此处,给历届莘莘学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1946年校门口两侧厢房(教职宿舍),照壁等基础设施全面建成,筹措要举行庆典,新营完校在兰州读书的校友们再次请水梓为新营完校题字。当时委托在兰州陇右中学就读的田武和沈俊义到水梓的水家花园求字。这两人和水梓的小儿子一起读书,到水梓家时,正直水梓有病卧床休息,但得知他二人来意后便欣然题写。据沈俊义回忆,当时水梓因为身体不适,在第一次用行书题写出“春风广被”四字后,仔细端详效果不好,便又铺开纸,稍微凝思后挥毫又写一次。看到第二次写得灵动浩然于是很满意,便让他二人带回。水梓行书题写的“春风广被”飘逸灵动,荡然大气。随后这些新营校友出资在兰州制作成长约一米八宽约六十公分的黑底鎏金长方形木匾,匾的左边有前数届校友苏海天、杨克显、刘廷玺、王世清、杨建明、周自荣、杨再功、祁重武、李民、李世康、沈珍、杨剑泽、梁子和、桑子山、马友山、李宗染、谢宗染、李新周、白赢、杨子赢、王贵兴、马品三、谢宗尚等近百人的名字。在校庆前夕送到学校,悬挂在校门楼内楣上方,和临门前面不远的照壁(校训壁)对应。寓意为早上学子进校门看见校训当思一日所为,黄昏教师出校门看题字反省是否误人子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村相继建起小学,新营完校升级为初级中学。上世纪70年代,水梓题字校名的校门被废除砌为围墙随后拆除,从东面又开辟新校门寓意东方红。“春风广被”的匾额也被摘除。2010年新营中学借助双基达标将校门恢复到原来位置,2017年新营籍著名书法家桑作楷摹仿水梓墨宝再次题写“春风广被”四字制作为匾额悬挂在校园中心的勤省亭上。以示对前贤的怀念,对后学的激励。如今,虽然玲珑精致的砖雕校门楼不再,名流水梓墨迹难寻,但水梓热心家乡教育题字勉励后学的事迹却在当地广为流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通知,对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优秀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其中,榆中县卫计局光荣上榜。据悉,为深...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