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小燕 通讯员 郭云莲 张俊霞
“吹着空调、看着电视、吃着水果,住着小洋楼,哎呀,现在这日子曾经可真是想都没想过,现在你看,什么都有了,政府对咱老百姓的好那可真是没说的……”8月28日,榆中县来紫堡乡冯湾村72岁的村民李德发对眼前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万千。
放眼望去,一座座小洋楼傲然挺立、设施俱全的文体广场建设一新、时尚漂亮的幼儿园、电影院、村委会都在彰显着这座现代化的小村子的美丽蜕变,冯湾村距兰州市16公里,辖区9个村民小组,950户3280人,耕地面积3000亩,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035元,村集体经济和固定资产达到2500万元,2014年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村主任李延泰激动地介绍说,这些都是冯湾村这些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也是全村人的骄傲。
住上了“小洋楼”
初进冯湾村,这里的情景会让人眼前一亮,一栋栋漂亮的小二层楼矗立在眼前,不知道情况的人,还以为这是一片别墅区呢,原来这就是他们村的“小康住宅工程”,随便走进任何一户人家,发现小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两层共200平方米的房子里面电脑、彩电、冰箱、电磁炉、微波炉等应有尽有。
采访中,不断有村民说,美好生活的开始多亏了村“两委”班子。李延泰说,在过去,冯湾村贫困落后,外面的人都不愿意把姑娘嫁到这里。为了摆脱窘境,2003年开始,他们着手“小康住宅”的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将近 2000万元,兴建了178栋别墅式二层砖混结构的住房,村民只要掏个建房的成本费,就可以住上别墅。到现在,他们新建的“小别墅”内已有80%的村民们积极入住,计划到2018年达到全部入住的目标。
改出“新气象”
在冯湾采访,处处透出新面貌,村子里的路面硬化了,往日露天式的厕所不见了,以前在农村到处都可见的粪堆也没了踪影。李延泰介绍,这些改变,都是因为村里实施的一项“三改两建”工程,才有了今天的新面貌。
所谓的“三改两建”工程就是指改水、改厕、改路和服务中心建设、村庄绿化建设。在改水方面,通过近5年来的努力,已经实现了自来水普及率100%,使全村居民全部用上安全饮用水。露天式厕所已经全部取消,无害化厕所普及率已经达到 100%,全村的通村公路基本都实现了硬化;乡村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越来越全,绿化、美化村庄,全面改善了这里的人居生态环境。村子越来越美了,来村子游览的客人络绎不绝,村民们开玩笑道:“我们村子现如今名气大了,我们也跟着露脸了。”
做大菜产业
在冯湾村,还有一项重要的产业,那就是蔬菜产业,据了解,近年来,冯湾村大力支持发展蔬菜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日光温室380座,大田蔬菜3600亩,年收入1200余万元,建成核桃经济林200亩。现年33岁的兰小斌是村里的蔬菜种植大户,同时在村子经营着一家饭馆,说起自家的产业,满满的都是喜悦与憧憬,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个蔬菜大棚,赶上好茬,每年有个5万元的收入,小饭馆,每年能收入个6万元,全家日子过得挺滋润了,几年前又买了这个小洋楼,买了小车,现在就想着怎么和村里人一起把村子建设得更好了。”
据李延泰介绍,冯湾村是兰州市的主要菜花生产基地,一般都销往新疆、四川、湖南、广东等地,甚至有的还出口了,塑料大棚也可用来种植西甜瓜,种植的西甜瓜一年可产两茬,用高档礼品盒包装,在春节前后上市的西甜瓜,一斤可以卖到5-8元,这将来也会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逐步达到村里面产业调整的目的。
同时,冯湾村还以村集体和村民个人入股的形式组建了榆中县宏立工贸有限公司,公司下属宏立土建工程队、宏立砂厂、宏立招待所等5个自办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20万元,年增加集体收入90余万元,本村300多名剩余劳动力被公司长期聘用,成为离土不离村的产业工人;建成占地300亩的万眼泉园林公墓区,成立了殡葬服务中心,年增加集体收入20余万元。积极与驻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土建、装卸、环卫、保安等务工技能培训,每年有组织、有计划地向驻地企业及省、市内外输转劳务720人次,实现劳务创收560余万元。
冯湾村的“美丽蜕变”是榆中县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如今,全县还有许多村在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推动下正在一点一点地发生着变化,农村人的“城市梦”,让梦不再遥远!
新闻推荐
◇通讯员 张宏 记者 张小燕鑫报讯 为进一步规范农村道路交通秩序管理,提高农用三轮车摩托车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榆中县以“工...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