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小燕
鑫报讯 4月27日,榆中县召开2015年第一季度经济分析会,会议总结了一季度经济运行工作,分析研判当前经济运行形势。
据了解,榆中县2015年第一季度呈现出“一产稳步发展、二产持续下滑、三产快速提升”的发展态势。2015年第一季度榆中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39亿元,同比增长2.49%,比目标增速低8.5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6.5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8位。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1亿元,同比增长5.7%,较上年同期提高1.15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一;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28亿元,同比下降4.08%,较上年同期回落10.79个百分点,居全市第八;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29亿元,同比增长17.35%,较上年同期提高0.15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二。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榆中县工业经济第一季度负增长趋势明显。
甘肃节水灌溉
让种粮农民吃上定心丸
“去年使用节水滴灌,每亩地打了1800斤玉米,比往年多打200多斤,节水灌溉是保障我们大旱之年粮食稳产的定心丸。”39岁的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墩仁村农民裴天全说。
裴天全是村里的土地流转大户,在他的节水种植区,6000亩土地正在滴灌。田间地头,只见一根根塑料管上的孔口,不时有水珠点滴而出,渗透进作物的根部;地膜覆盖作物,烈日灼晒下,保持着土地的墒情。
河西走廊是甘肃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素有“陇上粮仓”之称。然而,这一地区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在灌溉高峰期,用水矛盾尖锐,在灌溉期,庄稼只要一次没灌上水,粮食就可能减产。
2013年起,甘肃省启动实施河西走廊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建设,在张掖、酒泉、武威、嘉峪关、金昌、兰州、白银7市开发高效节水灌溉土地面积1000万亩,将传统的渠、沟输水改成了地埋管道输水,减少了水的蒸发和渗漏损失,将传统的“漫灌浇土地”变为“滴灌浇作物”,节约近一半用水。
酒泉市金塔县鸳鸯灌区水资源紧缺,供需水矛盾突出,2009年便因缺水造成20万亩棉花受旱。近几年,这个灌区实施了高效节水项目,2014年上游来水比2009年减少10%,但由于灌区抗旱能力的增强,没有作物因此受旱。
高效节水灌溉在甘肃河西走廊各地成功推广,主要得益于当地将高效节水工程建设与水权改革、节水量、土地规模流转、农业产业布局、农田节水措施、建立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水价及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农业节水发展的新机制。
裴天全所成立的合作社共有100多名社员。这些村民按平均每亩约700元的费用流转土地后,灌溉、种植可完全交由合作社管理,自己还能在外打工增加收入;同时,由于村子实施了水权改革,明确了水权分配量,节下来的水可以自由交易。
“节水措施解决了农田用水难题,土地流转提高了节水效率,水权改革增强了农民节水意识。多种改革手段相互推动,激活了农村节水动力和活力,最终实现群众用水、节水的良性循环。”甘肃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副处长刘宗平说。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通讯员 季桂珍 记者 张小燕鑫报讯近日,在榆中县地方志办公室的全程指导下,由榆中县城关镇北关村75岁老人高永福编纂的20多万字的《...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