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肃王府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本是个游方僧。元朝末年,他参加白莲教农民起义后,很快成为农民军的将领。并任用地主阶级的文土,逐步兼并了各路农民军。最后又背叛农民军,依靠地主阶级的支持,建立了明王朝。正因为如此,他当皇帝以后,对大臣们很不放心。一是怕元朝的降官、地主和文人不服;二是怕与他共定天下的农民将领对他不忠。因而,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在大肆杀戮异性功臣的同时,尽可能地依重于自己的诸子,试图用这个办法保住朱姓天下,使之传于万世。
还在洪武二年,也就是朱元璋登基后的第二年,他就定下了“封建诸王之制”。十一年(公元1378年)以后,他便陆续把他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重要城市,将北方重镇和全国著名城邑几乎全部置于诸王的控制之下。其中第十四子朱楧,期初被封为汉王。二十五年改封为肃王,先驻平凉,二十八年就藩于甘州(今张掖),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又从甘州迁至兰县(即兰州),直到明朝消灭,共袭封九世计十一王。
按照明朝政府的规定,所封诸王在封地都要建立王府,设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多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朱楧的王府下“设中护卫指挥一员,指挥同知二员,指挥佥事四员,官军五百三十三员”,“器仗九十四件,火器一千二百九十有八,辖墩台四座”。其王府遗址就在现今甘肃省人民政府一带,东至会馆巷,西至工人俱乐部,南至张掖路,北至滨河路,规模相当可观。王府四周筑有围墙(北墙由城垣代替),墙高三米有余,周长约一千米,东、西、南三面各开有一门。南门是王府的正门。正门共有三道,即:棂星门、端礼门、承运门。进入承运门,有前后排列的两座大殿,前为承运殿,后为存心殿,是肃王发布政令、举行典礼的地方。存心殿后面是王宫,有东、西、北三面均为宫苑,统称凝熙园,是肃王及其妃嫔游憩的地方。尤其是东苑,“垒石为山,因泉为池,山下洞壑幽远,逶迤数里”,更为出名,俗称山字石。清灭明以后,肃王府先后被改为巡抚署和陕甘总督署。辛亥革命后,又相继改为都督署、都督署省长公署和省长公署。公元1927年改为甘肃省政府。现在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内部建筑几经改造,早已面貌全非。
棂星门前面,是朝房午门。到清代时改为辕门。辕门是古人对官署外门的称谓。古代帝王巡狩田猎,常常以车围墙,作为临时行宫,并在进出口相向仰立两辆车子,用车辕来表示大门,故称辕门。后来地方高级官署为了表示森严,在外们两旁作木栅围护,也称为辕门。现在省人民政府的大门,就是清代陕甘总督署的南辕门。门楼上原来曾悬有一块“宪纲文武”的匾额。东、西辕门的匾额分别为“节制三秦”、“怀柔西域”。辕门左右立有一对巨大的石狮,半蹲半坐,凛凛堂堂,与解放后迁至五泉山公园。辕门两侧都用木栅围护,东栅伸至现今箭道巷口,西栅伸至现今通渭路口。东、西木栅外面各竖有两根旗杆,杆顶饰有方斗,上悬杏黄旗,旗上书有陕甘总督的官衔;辛亥革命后,改为悬挂五色“帅”字旗。直到公元1925年西北军进入甘肃以后,才将木栅和旗杆拆除。并在门前新建八卦亭式演讲亭一座,又在演讲亭前的平地上设置报时炮一门。炮筒用生铁铸造,高约六十七厘米,内装火药,一经引爆,即发出轰鸣。最初每天鸣放五次,黄昏时放的叫头炮,晚九时许放的叫二炮,凌晨二时放的叫子炮,清早五时放的叫醒炮,中午十二时放的叫午炮。因为后来只在中午鸣放,所以俗称午炮。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演讲亭被日寇飞机炸毁,午炮也先后移至白塔山和曹家巷以南城墙上鸣放。公元1941年,将这一带辟为广场。因这里正好位于兰州旧城中心,故称中央广场。当时曾在广场中间修建小型钟塔一座,解放后拆除,现已改为街心花坛。
肃王府的北墙,就是兰州旧城的北垣。由凝熙园拾级而上,即可到达耸立在墙头的拂云楼。楼西原有诗碑两通,其中一通上刻肃王草书七律一首。崇桢十六年(公元1643年)冬,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荆、襄攻取西安,并命令部下西进甘肃。兰州人民自动打开城门,迎接农民军的到来。末代肃王识鋐没有来得及逃跑,被农民军生擒。一说当即在山字石被农民军处决,一说被押解到西安后处死。当时王妃颜氏等见势不妙,急忙奔上城墙,企图投河自尽,不料农民军早已占领城墙。颜氏等见投河不成,便以头触碑而死,因而在碑上留下斑斑血迹。传说逢到“天阴雨湿,则血痕斑然”。这就是所谓的“碧血碑”。民国时,由当局移至节园西南隅颜妃墓上的韬碧亭内。解放后,因市政建设的需要,又将此碑移置于工人文化官(南部)。碑高约二点三米,宽约一点三米,碑身下部有数字残损。“碧血”典出《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多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颜氏等肃王妃嫔的自杀,是封建统治阶级应有的下场,岂能与为正义事业而死难者相比,所以封建统治者用“碧血”来命名这通尸碎,显然是对历史的一种颠倒,根本不能成立。
到清末时,凝熙园的规模虽然大为缩小,范围仅限于明代的北苑,但是经过多次修葺增建,风景却更加秀丽。据说左宗棠督甘期间,和一位名叫郭嵩焘的乡人交上了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无所不谈。一次,郭嵩焘给左宗棠写信说,目前西方各国都市,皆有公园之设,供市民游览,示官与民同乐。兰州为甘肃总督驻节之地,可仿照西方,开辟公园,以庄升平。左宗棠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四月将节园开放。并在园内“备香茗”,“置瓷碗百余”,供游人解渴之用。从而成为兰州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公园。可惜左宗棠离开甘肃不久,节园又重新成为禁区。宣统元年秋,毛庆蕃郊法左宗棠故事,一度又将节园开放,但门禁森严,老百姓只能望园兴叹。
按史志记载,历代肃王死后,都葬在榆中县境内。其中肃庄王、肃康王、肃简王、肃恭王、肃靖王、肃昭王、肃懿王、肃怀王、肃宪王夫人薛氏、肃王识鋐葬在来紫堡至寺隆沟(今来紫堡黄家庄)的平顶峰,“次第排列,望若山陵”。唯“肃定王墓在县西圃子湾”,“肃宪王墓在县西南二十里周家山”。明代帝王及其幕僚都追求厚葬,因而造陵之风极盛。肃王的陵墓也不例外。不过平顶峰的陵墓,多数不知何时被盗,墓内殉葬品大都佚失,只有规模宏大雄伟,结构严密复杂的墓官依然存在。其中有的已被当地农民改做果窖。墓官一律座北向南,全用青砖砌成,有门三道,顶呈拱形,内分五室(其中有两室是耳室),结构与北京十三陵相似。现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的实证。记者 童微整理
新闻推荐
年货也可以“私人订制”了南湖大酒店推出“春节礼盒大派送”,大西北传媒协助推广
◇记者 许丽/文 马朋艺/图鑫报讯 “心意+年货=南湖春节礼盒”。这是在春节来临之际南湖大酒楼推出的“私人订制”个性春节年货礼盒。虽然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