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榆中新闻 > 正文

月十佳兰州好人故事5

来源:兰州日报 2013-06-03 08:09   https://www.yybnet.net/

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他们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但是他们以朴素的道德情感和做人良知,默默地为社会尽着一己之力。他们就是这个城市中“凡人善举”的代表——“兰州好人”。

吴军——

2012年7月的一天晚上,一辆由西向东行驶的装满天然气的槽车行至西津西路崔家大滩路段时,因车辆左后轮刹车毂过热导致轮胎自燃,槽车司机用完随车带的两个灭火器后仍未将火扑灭。崔家大滩地处西固区与七里河区交接处,人员稀少,再加上已是夜晚无人帮忙,槽车司机一时间束手无策。大火危及着车上满载着易燃易爆物品的天然气车体,如果火势不能及时扑灭,一旦引燃车上的天然气而引发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就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一位公交车司机开车经过,他毫不犹豫地立即停车,拿起随车带的灭火器,直奔失火槽车奋力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这位见义勇为的公交车司机名叫吴军。

吴军是兰州公交集团第四客运公司三车队50路4093号车组驾驶员,在日常工作中,他虚心好学,团结友善,无私奉献,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那晚天然气槽车失火时情况十分危险,但吴军经过时并没有想着迅速离开,而是停下车拿起自带的灭火器,越过花坛隔离带,直奔失火的槽车。大火被扑灭后,他又悄然离开了现场。

事后吴军说,当时自己根本没有想到个人会有危险,只想着扑灭火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危险,因为制止灾难的发生是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他用自己的真诚和无私、用自己的英勇和正直,弘扬了公交企业的良好形象,谱写了一曲当代公交人见义勇为、临危不惧、乐于助人的华彩乐章。

杨建军——

村里的集体护山突然着火,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劝说,拿起铁锨独自一人上山救火。就在不明山火要扑灭时,突然刮起的大风将他卷入大火之中,此时已无法逃生,他的脸部、腿部、双手多处被烧伤。这个勇救集体山林被大火烧伤的人就是榆中县清水驿乡清水村的村民杨建军。

后来杨建军被送往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经诊断确认,他腿部、脸部为三级烧伤,双手为四级烧伤。这样的事实对于年迈的父母无疑是沉重的,本不富裕的家此时更是雪上加霜。“起初,他的这种做法让我们来看好像是多管闲事,但是他的思想跟我们不同。为保护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安全他冲在前头,我们为儿子的这种见义勇为行为而感到骄傲。”杨建军的父亲杨继武哽咽着说。现在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够尽快地恢复起来,能吃、能说、能笑。

杨建军是一位退伍士官,在部队期间见义勇为对他来说那是常事。在村里人的眼中,杨建军为人热心,喜欢助人,村里有谁遇到困难他都愿意出一把力帮忙。杨建军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人们纷纷自发为他捐款,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下,目前杨建军正在积极配合治疗,而且病情已经有所好转,希望他能够早日恢复健康。

刘晓楠——

在曹家厅社区内有一位老师,她因长年免费教授贫困学生而受到尊敬,因教课方式特殊而受到褒奖,因为她的辛勤付出而使得兰州市首个社区音乐学校开班成立。在辖区人人都知道这里住着一位吹长笛、做公益的音乐老师刘晓楠。

2007年刘晓楠走出大学校园,由于其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她通过努力开办了一家音乐培训学校。而她的艺术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这里除了有正常收费的声乐班外,还有一个免费的社区声乐班。来自于曹家厅社区贫困家庭的13名孩子每周六都会在这里进行声乐课的培训。学校开办之初,刘晓楠多次组织学校老师和学生们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后来她得知社区有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十分喜欢音乐,有些孩子之前也学习过乐器,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他们中断了学习。刘晓楠感到十分可惜,于是她想与社区联合开办一个社区音乐学校,为这些贫困家庭孩子服务,经过努力兰州市首家社区音乐学校正式成立。

虽然工作比较忙碌,但是刘晓楠每年都要完成一次公益活动。从2008年开始每年她都会组织学校师生及家长前往甘南孤儿学校为那里的孩子免费提供艺术辅导和生活帮助。谈到这一切刘晓楠只是说:“爱心无止境,付出就是收获。”她不仅用长笛演绎着美妙传神的音符,更通过公益谱写着自己人生的乐章。

田琛——

她是榆中县甘草店镇西村的一位普通农家妇女,过着普通人的日子。她与丈夫互敬互爱,共同建筑和谐家庭;她细心照顾老人,成为儿女的榜样;她乐于助人,是邻里友爱的典范。她就是田琛,一个用责任和爱心谱写和谐乐章的农家女性。

为了支撑这个家,10多年来,田琛默默地奉献着、承受着、担当着,但她从没抱怨过一句。“家和万事兴”,初为人妻时她便牢牢记住了这句话,事事以和为贵。对丈夫给予最大的支持和理解,对公婆百倍的关爱和孝顺,与妯娌姑姐和睦相处,使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四年前婆婆因车祸小腿骨折,每到冬天就会习惯性腿疼。为使婆婆不犯病,每年入秋,田琛就将两床棉被弹成一床松软的褥子给婆婆铺上。前年,公公被检查出得了肺癌,为了让老人早日康复,她每天无论多忙多累,都要扶着公公走走路、晒太阳。后来公公病情加重躺在床上,她每天给公公喂饭喂水、擦洗捶背,精心侍候从不厌烦。

10年做媳妇的经历,使田琛加深了对“孝顺”的理解。她说:“不论是身为儿女还是儿媳,要做到尽善尽美的孝顺是不容易的。但自己必须认真去做、用心付出,让老人感到幸福。”朴实的语言流露的是无限的真情,她用自己的真情和行动诠释着孝顺的含义。

刘小梅——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刘小梅身上更是表现得细致入微。她与婆婆同住,70岁的婆婆下肢残疾,眼也模糊、耳也不灵,生活无法自理。她尽心尽力照顾着瘫痪在床的婆婆,赢得了周围居民的赞扬。

以前刘小梅自己做生意,小本生意红红火火。可是2003年婆婆得了脑梗塞,留下了后遗症,老年痴呆、神志不清、举止糊涂。刘小梅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放弃自己的生意回家照顾婆婆。婆婆年高又患病,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她。在照顾婆婆的10年中,刘小梅是“身兼数职”:每天定时为婆婆测量血压、观察心律,成为家里不可缺少的“保健医生”;她还是婆婆的专人“理发师”,定期亲自给婆婆剪头发;她也是婆婆的精神支柱,老人需要与人交流,她一有空闲就陪婆婆说话,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情。说起刘小梅,邻里乡亲无不交口称赞。

由于从小就受父母教导:要有一颗宽宏、淳朴、喜悦的爱心,有爱就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所以十年如一日,刘小梅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婆婆。有人说她是“傻子”,婆婆有五个儿女,为什么就她一个人照顾,她只是憨厚地笑笑。孝顺老人、照顾家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刘小梅总是乐观向上。她说:“孝敬老人我不图什么,只要老人快乐,我再辛苦也觉得很甘甜。”

段晓慧——

一个是社区的专干,一个是精神残疾的居民,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却被联系在了一起。8年,近3000多个日子,她像家人一般照顾着这位胡言乱语、满街疯跑的精神病患者,用爱庇护着一个与她非亲非故的人。她就是和政西街社区计生专干段晓慧。

活泼干练的短发,亲切和蔼的面容,这是段晓慧给人的印象。除了负责社区的工作外,并且找了一份副业——照顾居民张焕江。2004年刚到社区的段晓慧听说辖区有一名精神病患者张焕江,就想去看看。但到了张焕江家,却怎么敲门都不开,并且恶语相向。段晓慧没气馁,第二天买了水果、面包,还是碰壁了。直到第五天,她终于感动了这个在别人眼里疯癫的女人。敲开门屋里漆黑一片,难闻的怪味刺鼻而来,张焕江衣衫褴褛躲在门后。段晓慧关好门轻轻去拉张焕江的手,感觉到她并没有抵触,就对她说起话来。段晓慧找出衣服给她穿上,拿出面包给她吃,这时张焕江说,面包好吃,想天天吃。段晓慧听了,心里一阵酸楚,决定要不离不弃照顾她。随后,段晓慧每天去看张焕江,为她申请办理了低保、医保,领取药品给张焕江服用。替她交暖气费,过年给她送慰问金、米面油等等,8年从未间断。

就这样,从最初的排斥到接受再到现在的依赖,在段晓慧8年的精心照顾下,张焕江精神状况大有好转。她只是普通的社区专干,却用自己的行动谱写着温暖的歌曲。

高平——

总有一些家庭因为贫穷不得已让子女失学。但人间是有爱的,有这么一个人,他用自己的爱心行动,20年不断捐款助学,让许多失学孩子重新燃起了求知希望。戴着一副眼镜,身体略显单薄,一位自主创业的普通民营企业家,尽己所能用爱书写着一条慈善公益之路,他就是甘肃一方广告公司经理高平。

那是1992年,高平在一次“希望工程”捐助动员活动上,看到宣传画上一个小女孩睁着大大的眼睛正努力凝视。他久久地注视着那双眼睛,那是一双对知识渴望的眼睛,小女孩的眼睛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于是高平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来帮助这些孩子完成学业。他从贫困救助名单里选择了两个贫困孩子进行资助,就这样两个孩子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高平对他们的资助从未间断过。随着高平的事业取得一定成就后,他对贫困孩子的资助也逐年累积,迄今已有22位学生接受了资助。

在资助贫困孩子的同时,高平在其他公益事业方面也尽着自己的绵薄之力。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虚拟养老院等各种公益事业中他踊跃捐款,累计达到30余万元。他说:“慈善是一种社会责任,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其中。”他有一个愿望,就是办一所希望小学,去帮助更多的贫困失学孩子完成学业。

苏贵琴——

在西津西路社区,一提起苏贵琴,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凭着自己一副热心肠,全身心地致力于社区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在爱心帮扶、邻里调解、环境保护、文化宣传等方面为社区的和谐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大伙儿的眼中,有困难找苏大姐准没错。苏贵琴经常主动帮助和照顾社区里的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她时不时就会去老人家看看,询问身体状况,帮老人做饭,打扫家里的卫生。老人们总说:“苏贵琴就是我们的好闺女!”她还是一名“寄养妈妈”,先后领养过三名福利院的孤残儿童。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这些孩子的责任,不让孩子们受一点委屈。这些得不到亲生父母照顾的孩子,在苏贵琴无微不至地关爱下,有了一个温暖健康的成长环境。她说:“这么小的孩子没爸妈,真是让人揪心。他们能够好好成长,将来能有个幸福的家,我就高兴。”苏贵琴一直抚养照顾的三名孤残儿童,最后被国际友人收养了。

苏贵琴是社区的舒心调解员,对居民的情况非常熟悉,工作经验也很丰富。西津西路社区人口多,有时候住户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纠纷。发生矛盾她都会主动在第一时间去帮忙调解。苏贵琴就是这样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她用一点一滴的爱心,给无数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带来了快乐,也深深感动了大家。

陈武——

在泳池中,有“甘肃蜘蛛侠”之称的陈武,如同“蜘蛛侠”一样矫健。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更是如同“蜘蛛侠”一样,扶危济困、乐于助人。作为白银路街道安定门社区的一名残协专干,许多人对他也许陌生,但在兰州市的游泳爱好者中,他却赫赫有名。

陈武虽然是一名残疾人,但他从未因此退缩过,一直积极努力融入社会,尽己所能帮助别人。汶川大地震,月收入只有360元的他带头捐款200元。他的爱心深深地感动了大家,居民纷纷踊跃捐款,掀起了奉献爱心的热潮。去年5月,陈武听说城关区残联要建设甘肃省第一座残疾人图书馆,心一下子热了起来。他主动上门向兰州大学出版社和读者集团彭长城求助,希望他们能为城关区残疾人图书馆捐赠图书。在陈武的努力下,彭长城个人和兰州大学出版社领导捐赠了17300元的图书。

前年助残日,陈武在网络及周边朋友中发起了为生活困难的残疾人献爱心活动。在他的感召和努力下,全国各地的捐款纷纷而至,募集善款15200元,救助了210名残疾人。去年助残日,陈武又萌发了为残疾人募捐食用油的想法。他通过中国游泳网、游泳QQ群以及兰海游泳馆发布了《助残捐款倡议书》,呼吁大家捐款为残疾人购买食用油,共募集224桶品牌调和油,并将爱心人士捐赠的食用油逐一发放到残疾人手中。陈武说:“我只是兰州游泳俱乐部众多爱心人士中的一个接力棒,让残疾人得到实惠,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王昭鸿——

在西津桥社区提起王昭鸿老人,每个居民都会说:“那可真是个热心人啊!”在王大爷住的院子里,听到哪家有事,他会主动帮忙;听到哪家有老人病了,他会上门探望;听到哪家闹矛盾,他会前往调解。他是社区的好帮手、邻里的大家长。

王昭鸿做事总是一丝不苟。有一次,他外出买东西,路过七里河桥头十字路口,看见一个小女孩,站在马路中间无所适从,来来往往的车辆十分危险。王大爷抱着小女孩转遍了西站,经过4个小时寻找,终于找到了小女孩的家人,他亲手将孩子送到家人手中。而在寻找小女孩家人期间,曾有个陌生男子自称认识小女孩的家人,可以把小女孩送回去,但认真的王昭鸿并没有将小女孩交给陌生男子。当小女孩见到自己的妈妈并喊“妈妈”时,王大爷也没有丝毫的大意,他留下了小女孩家人的证件号码和电话号码,并在许多邻居的证实下才将小女孩交还给家人。

西津桥社区开展“四点半工程”,王昭鸿就成了社区“四点半工程”的志愿者。义务给学生辅导作业,组织孩子听革命故事,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和文体活动。王大爷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王昭鸿不仅自己热衷于做好事,同时还将自己对于做好事的热衷传播给他人,就是给老伴捶腰时也不忘讲做人处世的道理。因此,老伴也常做好事,院子、楼道脏了,老伴就会主动收拾干净。他和家人用热心、执著和宽广的胸怀感动着每一个人。

新闻推荐

家禽徜徉在林中榆中“林禽共育”助农民致富

【本报讯】近日,记者在榆中的北山贡井林场的一片人工树林里看到,2万多只土鸡追逐着,有的昂起脖子啼鸣不停,有的窝在树丛中一动不动,更有“好事着”竖起鸡冠和同伴争斗着……这就是榆中县一个借林养鸡...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月十佳兰州好人故事5)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