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榆中新闻 > 正文

俯首弯腰接地气真情实意话民生 ——《兰州日报》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综述

来源:兰州日报 2012-09-25 21:13   https://www.yybnet.net/

从2011年8月,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联合发起“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兰

州日报深入学习贯彻有关精神,以改进作风,改进文风,提升党报的可读性和亲和力为切入点,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村镇,一篇篇深入反应基

层生活、体现党的优良作风、凸显活泼质朴文风的新闻稿件不断见诸报端,有效的改变了办报工作中务“上”有余,务“下”不足,报道形式单

一,语言生硬等状况,通过不断深入实践探索、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走转改”成为当前兰

州日报各项工作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成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常态和机制。

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反应基层生活,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开展“走转改”活动后,《兰州日报》的新闻报道每天都会用显著篇幅和版面关注基层动态,反映民生现状,同时策划实施了“重点项目巡礼”、“新春走基层”、“凡人善举和你一起”、“双联双扶民情日记”、“走转改看新区”、“锦绣田园百村行”等一大批“走转改”系列报道,内容涵盖项目建设、交通、住房、物价、消费、教育、医疗等各个层面。采编人员带着一颗真心,怀着一腔热情,深入基层一线,和市民、村民、外来务工人员等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真心实意了解基层群众生活,踏踏实实转变作风,一心一意改变文风,将基层群众所闻、所感、所想作为《兰州日报》新闻报道的焦点和重点,对群众最关注关心的话题进行采访报道,进行探讨议论。真正体现了基层和群众是我们新闻工作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源。

走基层脚板底下出新闻

“脚板底下出新闻”,曾是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但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随着媒体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再要求记者扎到基层十天半个月拿出一篇稿子,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新闻报道节奏。面对变化了的新形势和新环境,《兰州日报》采编集体,没有以此为推脱的理由,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精神,精心组织“走转改”策划报道,让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接地气”。

一年来,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到处都留下了日报记者的脚步。因为“接地气”,社区、热线、区县等新闻都变得更加可亲可近;因为下基层,新闻报道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新闻人物也刻画得更加真实丰满。以2011年8月31日第一期“走转改”栏目中刊发的《红柳林里护鸟人》为始、《沙棘正红鸡正肥林下养殖富农家》、《源泰村的学生城里娃的待遇》、《“红枣老人”的富民情怀》、《民生服务队活跃在社区》、《宋家滩村民人人都是股东》、《石板村点燃新希望》等百余篇稿件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声有色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将原有的“社区”版根据新的报道要求改版为“走转改—党报记者进社区”,变社区工作报道为社区新闻报道,将报道对象从社区工作人员为主延伸到以社区居民为主。一系列符合“走转改”要求的稿件和精心组织的版面,如缕缕清风扑面而来,温和了兰州日报以往新闻报道略显严肃的“面孔”,拉近了群众和媒体的关系,架起了政府工作与群众需求交流互动的桥梁,新闻的可看性和可读性显著提升,受众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一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是生活的主场。脚板底下出新闻,多跑多走出精品。奔走在路上,行走在基层,活跃在现场,才是出好新闻的不二法门。兰州日报从“走转改”伊始,就要求全体采编人员“走基层,要走得深、走到底,要真心实意”。作为市委、市政府机关报,《兰州日报》承担了大量时政报道,但会议不代表新闻,文件更不是稿件,“键对键”代替不了“面对面”;走基层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不能浮在“水面”,飘在“空中”,必须“一竿子插到底”;沉到“水底”,才有“活鱼”,只有走得深,才能感知群众冷暖;只有走到底,才能把准时代脉搏;只有真心实意才能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问题。

转作风服务群众增感情

作风是作品的基础,有好的作风才能出好的作品。热爱事业,心系百姓,敬畏自己手中的笔,是最好的作风。“走转改”活动开始,兰州日报就以“转作风,要转得真,转到位”为标杆,严格要求全体工作人员。

转作风,首先要转认识、转感情。把新闻职业当成混饭吃的“饭碗”,还是当成服务人民的事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作风,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对人民群众饱含感情,才能有健康的作风。

2012年8月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兰州日报社三楼会议室召开,兰州日报社通过搭建平台,组织多家企业捐赠的39.6万元助学资金,对榆中县中连川乡高家渠、黄蒿湾以及龙泉乡水泉湾3个村的高宝庆等29名贫困学子给予资助。而自开展“双联”工作以来,兰州日报社共有599名干部职工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已安排十四批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了解民情和联系帮扶活动。帮扶榆中县高家渠、黄蒿湾、水泉湾,红古区王家湾、河嘴村贫困户178户,捐助资金139370元;捐助图书、桌椅、电脑、衣物等实物折合人民币约17000元;指导、协调、帮助联系村、社区、企业发展项目3个;为贫困村、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4件;听取帮扶群众意见诉求50条。

自双联双扶工作开展以来,兰州日报社不仅自己对口支援榆中县中连川乡,而且通过详实的新闻报道对全市的“双联双扶”工作给予充分及时的报道,打造“万名干部下基层”专版和“民情日记”专栏,大篇幅持续不断的报道“双联双扶”工作取得的进展、成效,反应群众意见,记录百姓期盼,解决实际困难,推进“双联”活动深入进行。

党报面孔严肃生硬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老大难问题,跑机关、泡会议、拿材料的不良习气一直为广大读者所诟病,也影响了新闻宣传的效果。从“走转改”活动开展伊始,兰州日报采编工作就要求转作风必须“真的转”、“转真的”,纠正脱离基层、游离实践、偏离主流的不良倾向。为此,兰州日报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市委的要求,对一些重点宣传任务和重点报道兰州日报提前准备,精心筹划,重点突出,报道有力,彰显了作为市委机关报的权威性和亲民性。对于兰州新区建设、市委市政府为民兴办实事落实情况、在建重大项目进展、小街巷改造、保障型住房建设、污水

全收集全处理工程、道路畅通工程等重点报道,兰州日报通过整合版面、开设了“重点项目巡礼”、“新春走基层”、“走转改看新区”等版面和栏目。记者深入建设一线,不仅采访项目组织者,还面对面采访建设者,采访周边居民,点面结合丰富采访内容;版面编辑创新编辑手法、突出要素要点,凸显建设实效。集中、持续、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宣传报道,不仅按照要求,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提供舆论支持和服务,同时,鲜活的稿件和新颖的版面也受到了读者的青睐和好评。

通过一年多“走转改”的实践,许多采编人员都感觉到了自己在思想上产生了转变:对群众感情的转变、对基层工作认识的转变、对正面宣传自觉性的转变。有人更感慨自己重新学会了“写新闻”。时政报道、经济报道、文体报道、区县报道、社区报道乃至突发事件报道等,都因对群众、对基层和对政情国情的“零距离”接触,发生了颠覆性的理念更新。全体采编人员都感悟到端正新闻采编作风,实际上是一个党性、党风问题,是人民群众间接评价党风、政风、民风的重要标尺。

改文风党报文章也鲜活

相对于“走基层”和“转作风”而言,“改文风”难度最大。因为它不仅牵涉到需要努力改变长期约定俗成的观念和套路,还受到种种客观条件以及采编人员业务水平的制约。由于受社会的浮躁心态影响,媒体人的职业尊严和荣誉感渐渐被淡化,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更鲜被提及。在“走转改”的实践中,《兰州日报》“改文风”的工作尽管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憾,但始终坚持一心一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去改,在此过程中,突出时政报道的新闻性、经济报道的服务性、常规报道的故事性、深度报道的时效性、专题报道的研究性,呈现出了不少亮点。

首先,改“近”报道题材,报道的内容尽量贴近受众。今年以来,《兰州日报》推出了“凡人善举和你一起”栏目,栏目开办以来持续集中刊发了发生在我们兰州本土的一些普通市民身上的感人事迹。数十篇报道刊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强烈的共鸣,《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中央媒体也作了专题报道和肯定。2012年9月9日,央视的《新闻联播》以“甘肃兰州:身边好人影响身边人”为题,报道了兰州市自今年2月以来通过媒体策划开展“凡人善举和你一起”活动的情况,画面中很多读者手中的《兰州日报》让日报媒体人感到骄傲和激励。

其次,改“活”新闻语言,更多采用读者喜闻乐见的群众语言。盛气凌人的“老爷腔”、缺乏新意的“新闻腔”、松散拖沓的“文艺腔”等,是《兰州日报》新闻报道“改文风”的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日报编辑部提

出,以新闻价值衡量稿件质量,将领导视角转换为群众视角、社会视角,将会议新闻转换为公共新闻、民生新闻。理念的提升与改变,促进了采编人员不再因循守旧,促使记者沉下身子与群众平等交流,更多的挖掘百姓生活,将新闻人物化、人物细节化、典型故事化。在文风上逐渐褪去了程式化、八股文,体现出真情实感、清新朴实。在“锦绣田园乡村行”系列报道中,记者亲身体验,与村民话家常,采用农民的语言来丰富细节,用农民的视角区来采写新闻,讴歌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和期许。这些具有乡土特征和人物个性的语言文字,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更有泥土的厚重和农民的朴实,为报道增色不少。

第三,全方位改版,改进文风、强化新闻、贴近生活、贴近读者。2012年6月12日,全新改版的《兰州日报》正式与读者见面。改版,是《兰州日报》深化“走、转、改”活动,切实推进文风改进的一大亮点。本次改扩版的重点是整合优化现有新闻品种,增加更受读者欢迎的新闻品种、版面及栏目。改进了时政新闻,加强评论版块,增加资讯服务版块,改造县区、社区、都市新闻版块,全新打造“政务”周刊、“经济”周刊、“悦读”周刊三个新闻博览性周刊,更加注重对深度阅读和慢阅读的挖掘,兼顾不同群体的阅读取向,向读者提供更加系统、更加新锐、更具可读性的新闻套餐,使新型城市党报更贴近城市生活。改版后的《兰州日报》,更加突出稿件新闻性,做软、做活、做深、做透各类新闻,生动的语言、多样化的体裁写作方式、更加时尚化的版面编排,体现出读者视角和现代新闻理念。内容的厚重,形式的创新,改版后的《兰州日报》是“改文风”最好的体现,成为呈献给读者的一份精神大餐。

曾几何时,群众把记者形容为“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见,小车已过万重山。”“走转改”活动要求改变文风,使新闻从业人员明白一个道理,走基层连通的是人脉,成就的不仅是丰富的采编素材,更提升了语言表达上的创新和鲜活。只有到了基层的新闻,才能真正知道如何用老百姓的话为老百姓说话;只有“接地气”的新闻,才能真正有“底气”和“人气”。“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兰州日报》版面上没味、没用、听不懂、看不明,缺乏回应群众关切和诉求的新闻越来越少,散发浓郁生活气息,促进发展建设热情,反应惠民利民成效,沟通群众呼声的稿件越来越多。

《兰州日报》通过自身的探索实践证明,只要沉下心来真正践行“走转改”,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挖掘普通人的闪光点,发现平凡人的不平凡,彰显媒体主流价值,体现新闻人文关怀,报纸这个传统媒体面对各种新兴媒体的挑战,仍然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走出广阔天地。

□首席记者徐晓兵

新闻推荐

为党的十八大献礼再现甘肃特支建立的传奇 革命电影《血色宣言》敦煌开机

【本报讯】10月8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广电总台、兰州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兰州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红色革命题材电影故事片《血色宣言》在敦煌正式开机,该片描述了《...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俯首弯腰接地气真情实意话民生 ——《兰州日报》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综述)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