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榆中新闻 > 正文

文溯阁《四库全书》与甘草店战备书库

来源:兰州日报 2010-05-05 06:07   https://www.yybnet.net/

一提起中国的国宝《四库全书》,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说到存放在甘肃文溯阁的《四库全书》,知道的人也不少;但再说到文溯阁《四库全书》在搬入兰州九州台藏书楼之前究竟在哪里存放,就鲜为人知了。今天,这段尘封了近40年的秘密终于可以作为一段历史佳话而告知于世人了。

木林沟老人回忆战备书库

在榆中县甘草店镇项家堡村,有一座海拔不到1900米的不毛小山峰,名叫古洼山,山脚下不远处是一条几乎长年干枯的流入宛川河的苏子沟,在古洼山和苏子沟之间不到100米的较狭长地段,居住着二十几户人家,自古以来当地人一直把这里称作“木林沟”。就是这个在中国行政村区划中无法查到、也为外人所不知的小山村却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战时”“安身之处”。文溯阁《四库全书》自1971年6月至2005年7月迁入兰州九州台藏书楼之前34年的时间内,就一直存放在这里。

据祖祖辈辈生活在甘草店木林沟、如今已65岁的老杨回忆说,记得书库建成后,大门紧闭,戒备森严,有专人执勤,还养着狼狗,当时庄上谁也不知道这个神秘的大院里究竟藏的是什么宝贝。问公社的领导,他也说不上,只知道属于机密。后来,里面的人免不了要和庄上的人打交道,渐渐地我们认识了常年不回家的刘德田,大家都叫他刘主任。有时候我们找借口想要进去探个究竟,老刘待着寂寞,也乐意和我们聊,就放我们进去,但决不允许乱走乱探。原来里面分为内外两个院子,里面院子是两层铁门、铁窗,还用一道铁丝网围住;外面院子里都是像工厂里车间一样大的房子,里面有很多旧书架,地上堆放着很多旧书。一直到包产到户后,我们才隐约地知道里面存的是《四库全书》,听说价值连城。有的说是一本,有的说是上万本,为此,我们经常争得脸红脖子粗。

刘老讲述战备书库选址

2009年8月的一个夏日,为编撰《甘草店史话》收集相关资料,笔者一行二人在兰州几经辗转,多方打听,终于在省图书馆的一幢旧家属楼上,找到了当年参与国宝《四库全书》存放地的考察和接收,并在甘草店战备书库坚守了21年(1980至2001年)的历史见证人刘德田老先生。满头银丝的刘老先生,拄着单拐,耳朵已几乎听不清问话,他让我们把要问的事写在纸上。当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精神为之一振,先是翻箱倒柜找来了一大堆与《四库全书》有关的历史资料、图片和他所作的笔记,然后用地道的河南腔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很多关于《四库全书》与甘草店战备书库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编写的中国最大一部丛书,由当时的著名文人纪晓岚主持,耗时15年,动用4000余人,收录了3503种图书。书成之后共有79337卷,36315册,总字数为9.97亿。全书共230万页,18世纪后期以前的中国历代主要著作基本被囊括其中。此书共缮写了7部,每一部都是用香楠木2片上下夹之,并束以绸带,装在香楠木匣内。书面都是绢面,“经部”用黄绢,“经解”用绿绢,“史部”用红绢,“子部”用蓝绢,“集部”用灰绢。 每匣上面均刻有书名。7部《四库全书》,前四部分别藏于北京紫禁城皇宫之“文渊阁”,圆明园之“文源阁”,热河行宫之“文津阁”,奉天(今沈阳)行宫之“文溯阁”。后三部分藏于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孤山圣因寺之“文澜阁”。 清王朝由盛转衰后,《四库全书》也难逃厄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攻陷镇江,火烧文宗阁,文宗阁《四库全书》损失惨重。随后,在太平天国起义中,镇江文宗阁与扬州文汇阁的《四库全书》均毁于兵火,荡然无存。 

文溯阁《四库全书》是剩下的三部半中的一部,也历经了颠沛流离。该书原在清朝留都盛京(今沈阳)保存。八国联军侵华期间遭到了破坏,有些册次流散。1914年,为拥戴袁世凯登基,准备影印《四库全书》,遂将文溯阁藏本运抵北京,存于故宫保和殿,被冷落在故宫中。 1922年,清室曾以经济困难为由,欲将文溯阁《四库全书》以120万元盗售给日本人,消息传出,舆论哗然,遭到国人抗议,卖书之事遂作罢。 1925年,文溯阁《四库全书》重新运回沈阳,但“九一八”之后,文溯阁《四库全书》又与沈阳城一起落入日本人手中。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在战火已烧到鸭绿江边的情势下,有关方面将它连同宋元珍善本图书,再一次运出沈阳。先是运到黑龙江省讷河县,存放在讷河城外一所被改造成小学校的关帝庙里。1952年夏,讷河水患,又不得不将《四库全书》迁运到北安。朝鲜停战后的1954年1月,《四库全书》才得以运回沈阳,存放在故宫文溯阁院内的新库房里。 

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与前苏联关系恶化,沈阳地处战火的前沿。为了保护好这部书,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由辽宁省组织专列,将总计3474种、36315册的文溯阁《四库全书》以及5020册清雍正年间所印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秘密运至甘肃。由于当时 “文革”刚开始,为了防止红卫兵把《四库全书》当成“四旧”来破除,接收《四库全书》的工作都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据刘老先生讲,当时先将书库选在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大经堂,于1966年10月搬到这里秘密存放。后来有关专家认为,永登连城地处大通河边,气候潮湿,大经堂又是土木结构,而且此处距兰州达170多公里,交通不便,保存国宝并不理想。于是,省上决定重选地址,修建新库,选址的范围是西到永登,东至天水,既不能在兰州市区,也不能离兰州太远,因为既要考虑到战争因素,还要考虑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选库的要求是,要靠山隐蔽,周围环境好,安全放心,气候凉爽,空气新鲜,还要邻近公路和铁路,交通便利,上下联系方便。另外,还特别强调政治环境要过硬。

据刘老回忆:新书库选址时,他是省图书馆革委会的副主任,从头到尾参与了选址工作。

1970年初,经上级批准,由省财政拨款17.5万元,在甘草店木林沟新建文溯阁《四库全书》专库。年底,占地30亩、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的战备书库建成。书库设计充分考虑了发生战争时《四库全书》的安全问题,设计部门按照国务院“靠山隐蔽,少占耕地”的原则,主体建筑分为地上、地下两层,平时存放在地上一层,战时使用升降设备迅速转移到地下。在离书库不远处,凭借山势修筑了一座几十米深的防空洞,以保障管理人员的安全。1971年6月甘草店战备书库建成后,文溯阁《四库全书》随之搬到了这里,算是有了稳妥的“安身之处”。搬的时候由部队派人派车共拉了27军车,都是秘密进行的。

专家赞赏《四库全书》保存完好

甘草店战备书库建成以后,先后有20多人负责看护,而刘德田是看护时间最长的一位。从1980年到2001年整整21年间,他几乎就没回过在兰州的家。谈起这段往事,在一旁的老伴依然不停地埋怨,但刘老先生对此却没有丝毫的后悔,因为在他看护期间,书库没发生过任何闪失。他认为自己21年的心血和付出,既对得起国家,也对得起祖宗。他欣慰地对笔者说,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甘肃如此贫穷,《四库全书》很可能放在荒山秃岭的简陋的库房里,对国宝是否完好保护表示怀疑。但是,从1984年至1999年期间,国家文化部先后有5位司(局)长亲临甘草店书库实地查看,评价均好。1985年9月2日,文化部图书馆局原局长包振西率人检查《四库全书》的保管情况,查看了配套设施,巡视了书库环境后,认为这里环境优雅,空气新鲜,《四库全书》保存情况良好。 1999年6月,文化部组织了以图书馆司原司长杜克为组长的4位离退休老专家工作组来书库考察了一次《四库全书》存放情况,没有发现潮湿、发霉和长毛现象,也无虫蛀、指印、唾液、灰尘、污浊空气等污染。老专家们对这部全书的完好保存一致表示赞赏。

进入20世纪,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环境日趋转好,“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复存在了。于是,1999年5月,省政府决定立项修建文溯阁《四库全书》专藏书库。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最后确定在兰州黄河岸畔北山九州台修建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 2005年7月8日,一座依山傍水,绿荫环抱、富丽典雅、庄重秀美,具有浓郁明清建筑艺术风格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在兰州市黄河之滨竣工落成并投入使用。从此,文溯阁《四库全书》终于有了最妥善的归宿,甘草店战备书库圆满完成了其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成为了历史文化遗址。木林沟这个曾不为世人所知的小山村,因完好保存《四库全书》34载的一段史实,也将永久地留在祖国的文化史册上。

新闻推荐

带领群众齐发展 成就全国文明镇——记榆中县和平镇公务员集体

位于兰州市东大门的榆中县和平镇,近年来发展迅速、成就骄人:2004年被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被省政府授予 “文明乡镇”荣誉称号;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文溯阁《四库全书》与甘草店战备书库)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