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段晓梅
他在农业生产一线工作30年,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为“农业梦”默默奉献;他勇于吃苦、艰苦奋斗,为广大农民解决了种植技术难题;他态度严谨、知识广博,为上级部门和基层群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他就是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张文斌。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推广者,我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不怕苦、不怕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张文斌始终坚持的信念。
张文斌,1966年出生于兰州市永登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我小时候生活特别贫穷、困苦,一年到头吃的是粗粮和包谷面散饭,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吃到一顿肉和白面馒头。从上小学开始我就帮家里养猪、放羊、拉粪、割麦子,干一切力所能及的农活。”那时,张文斌就立志要考上农业大学,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张文斌考入西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大学期间,张文斌聆听了周尧、李振岐、张天宇、商鸿生等大师的教诲,对他们为中国植物保护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感到由衷的敬佩和无比的骄傲。1988年毕业后,张文斌被分配到市农业局工作。“在这里我有幸受教于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司克刚前辈,从前辈的身上学到了吃苦、奉献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张文斌说。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不怕苦、不怕累,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他工作30年来,没有休过一天假,做任何事情绝不拖延,调研脚踏实地、研究一丝不苟,善于总结经验,实践推广成果,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农业局工作人员一致认为。“那时候下乡特别苦,住的地方是废弃的仓库,交通工具就一辆自行车,不论刮风下雨,只要工作需要,骑上自行车就走。”张文斌回忆道。
2004年,在甘州区梁家墩镇三工村蹲点时,有一笔温室大棚育苗的项目经费,每座温室大棚造价1.5万元,这个价钱对当时的农民来说是非常高的,因为投入收益不对等,很多农民不愿意搭建温室大棚,温室育苗推广工作遇到了阻碍。当时,为了降低成本,张文斌与农户研究用三分之一钢架、三分之二竹板建造钢架大棚,成本只有五、六千元,一年种植三茬蔬菜,每棚收入8000元左右,当年就收回了成本,一时间,周边农户纷纷前来学习经验。“这是我非常骄傲的一件事,作为农民的儿子,每当帮助农民解决一项种植技术难题,为‘三农’工作作出一点贡献时,我都感到十分自豪。”张文斌说。
2008年,全国范围遭遇了50年不遇的雨雪冰冻天气,造成张掖市三分之一的温室蔬菜绝收。冻害发生时,张文斌连续一个月住在农户家里,每天夜里三次观察不同保温措施对棚内温度的影响,积累了第一手资料,找到了影响张掖市温室蔬菜生长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总结出了10多个设施蔬菜高效种植模式,并将栽培技术编写成农民通俗易懂的七字诀进行推广。同时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科技培训,让农户掌握科学的栽培技术和防冻除害方法,使蔬菜产量和产值翻了一番,全市设施农业面积从2008年的6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6万亩。
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和为全市农业科技工作作出的贡献,张文斌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褒奖,先后获得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市管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等多项荣誉,被省农牧厅聘为省设施农业专家指导组专家,被市委人才办和市人社局聘为张掖市蔬菜产业专家服务团团长和食用菌产业专家服务团成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省委、省政府更是将发展戈壁农业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张掖市将绿色蔬菜产业纳入全市农业四大优势主导产业之一,将食用菌产业确定为全市沿山冷凉地区区域特色产业。”张文斌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做好农业工作,他和同事们在开展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夜以继日编制出了产业发展意见、规划、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经营主体建造设施和种植提供了技术标准,为全市“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绵薄之力。
新闻推荐
老旧楼院建筑节能改造作为兰州市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稳步推进,经过改造的“老旧楼院”冬季供暖质量更好了,市民家中温度高...
永登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永登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