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兰州日报》“金城观”新闻周刊推出什川古梨园专题之后,社会各届反响强烈。不少关心什川古梨园保护与开发的热心市民纷纷在记者的朋友圈和公众号上留言表示,对什川古梨园的认识,需要与时俱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民族兴,生态兴则国兴。什川古梨园生态价值的凸显是与“黄河之滨也很美”相呼应的。对古梨园这片黄河盆地生态奇迹的保护,与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一脉相承。什川梨园古法种植文化独一无二,将什川古梨园提升到兰州市级层面保护开发,是大势所趋。
◆什川镇德源农业合作社的魏永波认为:“我们要看到,引爆什川古梨园旅游景区的,不仅是什川古梨园那450多岁的明代古梨,也不仅是罕见的有9200多棵百年古梨的保存完好的超大梨园,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人间盛景吸引万人前往,什川古梨园的内在价值在于它蕴涵的古老的生态文化和人文精神,什川作为兰州乃至西北地区少有的珍稀生态资源,早就应该在兰州市级层面来保护开发,尤其是市级层面的人才、资源、资金、项目开发和引进优势非县区开比,其推动力也远比县乡管理更有说服力,人称黄河生态活化石的什川梨园这些年破坏非常严重,梨园滥砍滥建现象对梨园造成极大伤害,如果有市级层面的保护,会更加有力。”
◆网友西荷从乡村振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以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宏观角度,从利民、提升景区品质、利于古树保护、注重打造特色为思路,整体统规设计,以古镇古梨古朴为核,以静雅淳朴怀古为翼,进而推动村容村貌、文明生活之风大提升,文明有序,洁雅古朴,休闲养性蓄德,城市后花园,世外古梨园,则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矣!”
随着新的盐什高等级公路的修通,什川梨园距离兰州市区的距离大大缩短,驱车仅十多分钟就可抵达。什川古镇打磨沟村的边界,已经与新修的碧桂园小区接壤。实质上,在近年来兰州空间格局放大的时候,什川已经与兰州近在咫尺。距离的拉近是大量省城兰州和外地游客钟情什川的一个引爆机会。
◆原兰州铁路局职工魏周全留言:“梨园内在价值的提升才是需要省市政府要高度关注的重点。
作为兰州黄河流域极其珍贵的生态资源,应该在更高层面设计,进一步开发兰州至什川,什川到青城的黄河沿线旅游资源,营造一个及养老,旅游,休闲多品种,全乡民,全方位服务的综合体,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兰州后花园,同时也能让每一个什川人真正享受到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什川捧着金饭碗找饭吃的被动局面。”
◆教师苏义秀对什川的发展给出建议:作为农耕文化“活化石”和黄河生态保护标本的什川生态古梨园,如今借助让“黄河之滨也很美”城市名片叫响全国的东风,古梨园要走出闺阁,搭上时代的快车,做出新的贡献。苏义秀认为,什川以古梨园为依托的旅游经济建设还是要有关部门统一思想,参考外地经验,制定出详细的规划,引导果农有序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今年的网约限制游客人数是很好的开端,这对梨园(减少污染)、游客(防堵车)都是有利的举措。
2、停车场的设置要继续加强(停车场要收费),汽车不进梨园,对梨园环境的污染降低了。从停车场到梨园,应该安排一些收费(环形一票制或者分段式票)电瓶车接送游客,电瓶车应该贯穿什川的各个景区,景区内设置站点,站点处可以随上随下。这样游客可以随意的游览梨园的任何景点,晚上可以轻松的回到停车场。电瓶车可以由政府协商,按照村子合理分配,集资或者私人购买,但是行驶一定要统一管理,合理安排。驾驶员就是导游,需要简单的培训。有了电瓶车做什川旅游观光的交通工具,魏园、大沟里、红崖沟(寺)、凤凰山、河坝上、底下湾这些景点,都可以去旅游了。
3、梨园周围拉网(铁丝或者绳子)封闭式管理,不让游客随意走进不是农家乐和茶园的梨园,少打扰梨树的生长,杜绝蔬菜丢失的问题。
4、农家乐、茶园是开放型的游园地,政府要统一管理,根据基础设施、环境的建设、游客反馈及专业人员的检查评估,分出等级(像城市的一些饭馆一样),将等级标示张贴在显眼的位置,农家乐、茶园有了竞争意识,肯定会越办越好。
5、最迫切的公共设施是洗手间的建设,需要合理安排。在合适的地方可以建一些公共水龙头,以便游客洗手。
6、办好养老院,养老院要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同时提倡居家养老,抱团养老等灵活多样的养老方式,吸引兰州市的老人,旅游养老二者兼顾。
7、及时发现支持民间团体自发组织、建设的一些旅游景点,像桃园街修道路,园子地种油菜籽,开发一些民俗风情活动;唱鼓子,秦腔等活动;自己售卖一些果品、果皮、蔬菜等。对能够宣传什川旅游的一些积极项目都要给予扶持和指导。
8、定期组织各项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从业者的业务水平和思想觉悟,逐步实行持证上岗。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魏著新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李明娟)4月28日,兰州新区出台措施应对旅游高峰,明确提出严格控制景区人员流量,要求景区...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