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巾奶奶在活动现场
本月初开始,由《兰州晚报》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发起的“针心针意”大型暖冬公益活动,在兰州市多个街道、社区火热开展。全市近300位爱心市民认领了近1000套温暖包针织任务,用自己的爱心为山区留守儿童织出一片暖阳。近一周过去了,热心的大爷大妈们织的怎么样了?编织过程中有哪些乐呵事?毛线够不够用?12月11日,本报“针心针意”公益小组来到了各个街区给大爷大妈们“传授武功”。
三天时间研究出最适合孩子们的针法
“小周,围巾回收时间能宽限几天不?老太太我头几天拿上毛线后,织了拆、拆了织,光是研究针法我就用了三天时间。我认领了11条围巾的针织任务,实在是时间有点紧。”12月11日,本报“针心针意”公益小组接到了家住九州的匿名奶奶的来电,想推迟三天温暖包回收时间,好让老人家完成自己认领的针织任务。
打电话的奶奶虽然不说自己的姓名,但我们从老人家认领的11条围巾数量上清楚地记得老人家的情况。年近八十岁的匿名奶奶从发放第一批针织物资的前一天就主动联系我们,说不管在哪也要过来领毛线为孩子们尽份心。在12月5日物资发放当天,在老伴的带领下,不太认路的奶奶才来到张掖路街道陇西路社区,以个人认领数量第一的成绩抱着11团毛线回了家。
“我女儿说我,现在像着魔一样,半夜四点一个人在房子角落里坐着织围巾。”电话中匿名奶奶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的针织历程。“针法都弄不清楚,我能睡着吗!我心里的那个急啊!”围巾奶奶说她先根据分配的毛线量进行估算,哪种织法最适合山区的孩子,单元宝、双元宝、卷针、双螺纹、麻花针都不能让围巾奶奶满意,织了拆、拆了织,整整三天时间奶奶才研究出了最适合孩子们的针法。
“我脑子里还原出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骑自行车时候用的脖套的针法!120针起针暖和又实用,最适合山区的孩子们用。我在被子里越想越兴奋,比1964年10月原子弹爆炸成功还激动!一个跟头翻起来就开始织,一下子织到了半夜四五点。”围巾奶奶给我们讲述她的创作经历。
下周一,记者将上门回收围巾奶奶的11条爱心围巾,把更多的温暖细节分享给为山区孩子奉献爱的每一个人。
想当“暖男”不容易打毛衣比学高数还费劲
12月11日,我们来到了鱼池口编织点,甘肃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杨彪却因为平针犯了难。“临走前奶奶阿姨们教的好好的,一回到宿舍就全忘了,我去问班上的女生吧,不是不会织,就是怕姑娘们笑话我,我真的好难呀。”杨彪不好意思地说着。
距离领毛线已经六七天过去了,杨彪的围巾织的还没有一拃长。在短短的一截围巾上,感觉有三四种针法,左面抽住一块、右面堆了一堆。“真的不是一般的难!我试着打毛衣比高数还要难十倍!一条围巾我能织一年。”杨彪哭笑不得地和我们说。
今年大四的杨彪还有一周就要去江西实习了,上周看到我们的“针心针意”活动后,想给山里的孩子们做点事,就鼓起勇气领了一团毛线回宿舍,可是在教室里学习的有模有样的小杨回到宿舍又忘了个七七八八。走访中随行的针织老师耐心地把小伙子织的一截子全部拆掉,帮小杨起了好几针。就这样小伙子又“重回正轨”开启了自己的暖男功课。
“老师您再起几针,我拍个视频回宿舍复习。”杨彪怕现场记不住,在老师教学时凑近拍摄了许多视频片段。虽然学得很吃力,但小伙子说有信心这个礼拜织出来,“马上就要离开兰州了,我想把我这辈子织的第一条围巾给孩子们留下”临走时杨彪说。
爱心不断汇聚“针心”温暖兰州
南关十字石油大厦前有一片小花园,花园周边有一些休闲板凳。三十几个老姊妹经常在那里晒太阳聊天,久而久之就成立了个“南关花园针织社”。12月10日,我们接到了73岁李阿姨的电话,询问我们还有没有爱心毛线。电话那头说现在天气冷了,老姊妹们不出来活动了,但是他们还是会在针织群里积极认领,三十几个人争取给孩子们打上100条厚围巾。
每天中午12点一下班,兰州报业大厦11楼《兰州晚报》编辑部就华丽转身为针法教学点。“双元宝怎么起针?”、“你看我这是不是打串了?”、“到底60针起还是80针起?”、“线不够了头子怎么接才不难看”,老师们坐在办公室吃着外卖,相互学习针法共同进步。平时在各个领域独当一面的老师们,一下子都当回了小学生。虽然各自工作也很忙,但都抓紧每一段零碎时间,抓紧给孩子们编织温暖。
我们从“针心针意”爱心物资回收点张掖路街道陇西路社区回收点、兰州报业大厦11楼回收点了解到,截至12月11日下午6点,我们已经成功回收了113套爱心温暖包。越来越多的爱心物资正在“暖男”、“织女”们手中传递,我们将在本月20日回收第一批爱心织物,将物资送往全省多所偏远山区学校,届时将为大家带来后续报道。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周靖博文/图
新闻推荐
践行文旅执法初心使命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结合主题教育确保工作实效
【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葛强)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兰州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在组织...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