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多名学生被曝疑似感染“布病”(即布鲁氏杆菌病),2019年12月6日晚,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发布通报称,截至目前,该研究所共检测263人份,经甘肃省疾控中心确认呈现血清学阳性65人。目前,相关实验室、实验动物、动物舍已被封闭,具体的疫源调查工作正在进行。
“布病”是怎么回事?它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吗?网传该病会致不孕不育是真是假?你想要的权威解答来了。
感染并不意味发病
网友爆料称,兰州兽研所首次发现布病“感染”者是在11月中旬左右。此前有传言称,一个实验室的实验小鼠一直不怀孕,随后,有学生被查出疑似感染。
“布病”是什么?这一种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字听起来新鲜,其实它却是一个古老的疾病。1886年,英国军医布鲁斯在马尔他岛上从死于发热疾病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一种细菌,并首次明确了它是造成这种发热疾病的病原体,这种细菌和它造成的疾病因而以布鲁斯的名字命名。
抗体呈阳性是否意味着得了布病?“感染到发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科室负责人称,前述学生抗体呈阳性,只是隐性感染,只是体内受微生物(如布鲁氏菌)侵蚀。
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测结果,三者都是阳性的,才能称病人。如果前述学生出现了发热、多汗、肌肉关节疼痛、乏力等临床症状,才能确诊。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中规定,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的,被称为布病隐性感染病。
人传人的风险极小
6日下午,兰州市卫健委也对该事件进行发声。兰州市卫健委指出,事件发生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做出重要批示,在国家和省级卫生健康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兰州市卫生健康部门组织工作组对该研究所人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组织临床专家开展心理疏导、专业咨询,制定治疗方案。农业部门正在积极进行病源追溯、现场处置,各项监测处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专家组评估认为,布病是人畜共患性疾病,人的传染源主要是牛羊等染疫动物,人传人的风险极小,目前国内尚未报道过人传染人的病例。该研究所重点场所防控措施已经落实,不会对周围人群构成新的威胁。
一般不会不孕不育
网传布病致不孕不育,这是真的吗?对此,兰州疾控中心地方病科李姓科长直言“太夸张”。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徐天敏称,布病的潜伏期有长有短,短的一两个星期出现临床反应,长的可能潜伏1年以上。此外,布病可治愈,治疗8至12周就好了,而人感染布病一般不会不孕不育。
●科普
人畜共患病发生风险增大
人畜共患病也叫做“动物源性疾病”,是指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
播的一大类传染性疾病。2009年,农业部公布了我国“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名列其中的除了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这些人们听说过的病外,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猪链球菌病、李氏杆菌病、利什曼病等“冷门”的疾病也赫然在列。
实际上,全世界目前已证实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有250多种,中国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疾病也有约130种。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金宁一分析说,21世纪的人畜共患病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鼠疫、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传统人畜共患病死灰复燃;二是病原体变异加速,毒性增强。金宁一认为,生态环境的改变、动物的高密度集约化饲养、贸易的全球化等因素,增大了人畜共患病发生与流行的风险。
据统计,全球近十年出现的新发传染病中,75%源自动物或动物源性食品。伴随着发病率的提高,人畜共患病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点问题。
“不仅一些过去已经基本控制的病原性微生物重新抬头,同时新的病原微生物还不断被发现,新的传染病以平均每年一种的速度在增加。”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所研究员张习坦分析,除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外,还有多种其他因素造成人畜共患病的增多,比如,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步伐加大,人类大举进入一些原始生态地区进行开发,人群与动物之间的物质流动大大增加。此外,饲养宠物成为时尚,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让人畜共患病从农村、牧区进人城市。
(本版稿件综合界面新闻、澎湃新闻、中国新闻周刊等)
新闻推荐
12月5日兰州市空气质量指数128,三级,轻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预计未来两天,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提醒...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