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音乐广播副总监杨婷主持了当晚朗诵会
“将这本访谈集付梓,一场盛宴落幕,怡然自乐之余也有怅然。”说起对《兰州文艺之窗》栏目的感受和理解,莫过于兰州交通音乐广播副总监杨婷了。活动中,她欣然接受了本报的采访,分享了这场精彩文学活动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将文学、艺术之美回馈给听众
杨婷告诉记者:“创办栏目之初,我就预期将它打造成一档有营养、可以直接触碰心灵的广播节目。信息高速交汇的时代,观点的输入轻易而又庞杂,我们被掩埋在碎片化的信息里,不知不觉便习惯了被灌输、被提速奔跑。但是,自从有了这档栏目,在每晚23时开始的电波里我终于可以从容、安静地去辨别、去甄选一些真正‘优\’和‘美\’的内容,将文学、艺术之美回馈给听众。”
“我曾经在网络上阅读过本土某作家的一篇散文,读后那种心灵的震颤久久挥之不去,并重燃了我对文学的浓厚的兴趣。”她说:“我惊诧于原来在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还有如此众多的优秀作家在用手中的笔描绘和记录众生的悲欢,生命的哲思。我想向听众推荐这些与我们居住在一座城的人们,让大家读到他们文字中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借以来抵抗我们日复一日因平淡而流俗的庸常。”
杨婷的想法随后得到了省文联副主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汪小平的大力支持,很快“兰州本土文学作品大赏”就应运而生。该活动由线上广播和线下活动两部分组成,广播节目中我们每周推荐一位优秀的本土作家,先用四期节目的时间对其文学作品进行选读,在录制一期作家访谈,举办一期读者见面会。
执着坚持只为对文学的热爱
“作品的选读里我侧重于选择和兰州有地缘亲情的文学创作,这样会更容易使听众生发阅读兴趣,对这座城能有不同视角的加额度。”直到今天,与受访者的深入交流过程还在杨婷心中历历在目:“访谈我们多是选择在受访者较为熟悉的环境里进行,这样他们会更放松,也能达到彼此信任、诚挚交流的状态。”
活动期间,为了让提问更有质量,每采访一位作家,杨婷都要对其作品进行详尽、细致的阅读和深入的了解。受限于工作进度的推进,一位作家作品的集中阅读时间也就一周,那半年她的案头有着不重样的好多书,一有闲暇便翻读,读书成了一期访谈的必要准备工作。
“访谈中,我力求始于文学却不止于文学,交谈内容里有对文学创作的探讨,涉及写作经验、阅读方法,也有个人经历、成长环境等方面,反映了作家们的写作之路和他们的文学观人生观。”她感慨的说:“若不是对文学怀有如此热爱,我和同事们也恐怕不会倾全力去做好这件事。”
黄河两岸飘荡文学芳香
在那大半年的时间里,杨婷和同事们每个周五都相聚在位于张掖路的“兰州文艺之家”举行“大赏”推介作家的读者见面会。她们邀请诗人牛倾国现场朗诵《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听杨光祖讲“大先生和大小姐”的故事,还有讲鲁迅、讲张爱玲;张存学和慕名前来的研究生同学们还会一起探讨海德格尔。徐兆寿谈孔子,高凯谈诗歌,弋舟谈小说里的爱情,大家聚在一起读诗、聊文学,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们进行了高质量、近距离的互动交流。
“难怪有听众说,那段时间兰州的夜空和黄河两岸都飘荡着文学的芳香。”杨婷笑着说:“因为这场活动,许多平日里毫无交集的人在文学的牵引下欢聚一堂,他们中有教师,有商业精英,也有白领和大学生,甚至还有科研工作者。我们因志趣相投而建立起了同盟军,此刻脑海里有太多熟悉的面孔浮现。”
“这本书出版立项后又有将近半年时间,我们整理校对文稿、收录作家文学作品,力图将活动中对兰州文坛发展现状的观察和梳理集结成册。要将每期长达60分钟的音频节目逐字逐句地整理成文稿,这是耗时最长也是强度最大的工作。我想这本书对与有文学梦想的年轻人来说具有很好的启迪意义,因为几近全景式地将兰州作家群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兰州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新闻推荐
针对学生客流高峰,中铁兰州局 兰州开出的各次列车5天内票额充足
兰州晨报讯(通讯员强科记者王思璇)1月12日,记者从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随着各大高校陆续开始放假,从1月10日开始兰州车站迎来学生流客运高峰。1月11日、12日客流人数持续递增。针对学生...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