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微信、QQ“家长群”极大地便利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们能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孩子的“一手信息”。与此同时,家长群也给家长、老师带来了许多困扰和苦恼,引发的话题更是热度不减,折射着现实中的教育关系。
现状调查
家长被“绑”:实时互动,有时也“变味”
“建个家长群挺好,但是群一多,里面的信息量太大,有时候看不过来,也有发生矛盾的时候,确实不好处理。”孩子已经上六年级的郭晓君一提起家长群,就有说不完的话。
“每次老师发一些学校或者班级的活动照片、通知公告,有些家长就跟着发一堆没营养的话。”郭晓君吐槽,家长们“排队”点赞、“盖楼”谢师,真有种“吹捧”的感觉——“老师辛苦了,给你们点赞”“老师费心了”“非常感谢您”……
郭晓君说,自己也能理解家长的这种心情,生怕不表态,孩子受影响,自己虽然在吐槽,也确实在群里说过言不由衷的话。“我看网上有人说家长在群里简直是‘戏精\’附身,各种‘演\’,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班并不多,当然也有。”尤其是爷爷奶奶加入家长群后,就成为群里最活跃的人,每天早问好、晚问安、中间再穿插各种育儿鸡汤。
何慧是三年级孩子的家长,她每天看家长群的信息已成了习惯,“别的群可以屏蔽,家长群必须时刻关注,生怕错过老师说的话,感觉天天在开家长会。”有时候偶尔错过了,手机上百条未读信息,都要挨个翻着看完。
何慧曾在群里与老师有过几次小小的“交锋”。老师经常在群里发孩子们每次考试的成绩,有一次,全班同学被分为几组拍照,几个孩子站在一起,喜气洋洋,照片上写着“95分以上”;另几个孩子一起,有些低着头,有些用试卷遮住半个脸,照片上写着“90分以下”。这样的“审判大会”太伤害孩子和家长的自尊,她把照片“90分以下”改为“孩子加油”,重新传到群里。老师看到后也意识到了失误,不再发照片,但依然发成绩。
“每个老师的教育风格不同,有些老师在群里只表扬不批评,有些老师既表扬也批评,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和家长,压力太大了。”何慧的孩子也有几次被点名批评。那段时间,她看到群里消息闪烁就心慌,一整天都心情郁闷,充满挫败感,觉得自己的工作都毫无意义了。孩子成绩逐渐提高后,她的心情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期待看到老师的表扬。
入群老师: 喜忧参半,出言更谨慎
除了家长有苦恼,老师们对群也是又爱又恨,出言更谨慎。在城关区某小学担任语文老师的周老师,已经有10多年小学教龄。“前几年用QQ群,这两年又加了微信群。”周老师说,和原来的短信比,家长群更方便了,老师有安排群里说,家长们不明白的还可以马上问。
“刚开始我在群里发消息,家长们问的多,我也一一回复,但慢慢确实吃不消了,每天上课、备课、改作业,自己也有小孩要照顾,没时间回复。”更让她头疼的是,“家长们有时候太‘玻璃心\’,我回复总要想好久才说,生怕说错一句话。”
不少家长在群里患得患失,如果自己在群里说了某个孩子哪方面不错,马上就有家长担忧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表现太差,希望老师多照顾。“我就是觉得孩子某些方面不错,发出来大家借鉴,但家长反应那么强烈,我就不太单独说孩子了。有时和几个家长多说几句,另外一些家长觉得我们私人关系好,会对这些家长的孩子格外照顾。”为此,周老师在群里更加少说话了。
近几年,80后一代的孩子上了小学,与以往更加不同,周老师说:“现在的家长想法比以前丰富,性格特立独行。有一次我在群里要求家长监督孩子背《三字经》、《弟子规》,一个家长说‘这些东西传达的价值观已经过时,孩子不用背\’。”尽管周老师解释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但家长仍然不接受,双方都很尴尬。
观点碰撞
“家长群”要不要建立
反对方
孩子在“放大镜”下压力更大
在城关区一所小学任教近20年的窦老师认为:“现在的信息交流过于方便,反而造成了孩子的过度依赖、父母的过度焦虑。家长群会把孩子放在‘放大镜\’下,事无巨细都反映给家长,给孩子更大的压力,对孩子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未必是一件好事。”
兰大附中的一位老师也对家长群提出了明确反对,他说:“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有很多种方式,开家长会、打电话等,不一定非要通过家长群。老师与家长的直接交流远远大过在群里模糊地说两句,至于作业、成绩之类,那是学生上学必须要记住的事,不必由家长代劳,否则只会使学生产生惰性,更不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这位老师也分析了家长群产生的不利之处:“老师把学生的举动、成绩在群里公布,对学生来说,侵犯了他们的隐私、伤害了自尊,某种程度上也加重了家长的攀比心理,比学习成绩、家庭环境等。同时,也给本来任务繁重的老师又增加了新的负担,分散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利于教学。”
赞同方
方便交流建立“规矩”
能跟老师实时互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最新动态,还能跟其他家长交流育儿经验,不少家长对这些群的作用还是很肯定。酒泉路小学的王老师认为,家长群的存在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连接起来,这样家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配合老师,而家长也更容易了解孩子的表现。但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家长过于焦虑,把对孩子的担心转嫁给老师。在平台使用之初,老师和家长们一起制定比较明晰的规则。家长应该平和看待老师对孩子的各种评价,对于格外敏感的家长,老师也应该适当关注,多做交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长群的热度和年级有极大关系,小学一年级是家长群的最热点,家长们初次面临孩子上学,兴奋度高、话题多、担忧也多,因此和老师的交流、家长之间的交流都非常多。年级越高,活跃度相对降低,初中孩子的家长群里,很少再有老师发成绩、发作业,大部分都是通知活动。高中孩子的家长群最不活跃,很多高中的班级也并没有建立家长群。
去年底,山东潍坊为教师使用微信群“立规矩”,明确教师在使用互联网群组中6项“可为”与11项“不可为”。包括不得在班级群组中通报点名、批评学生、公布成绩或排名等;不得通过群组发布涉及学生、家长隐私的信息;不得将学生家长“踢”出互联网班级群组等。
教育专家
家校合作初始阶段的尝试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瞿婷婷说,家长群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教师和父母教育观的转变,老师和家长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过程。家长群是非常便利的工具,促进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间的交流。但是,就目前家长群的对话来看,看似非常热闹,但并不能很好地实现深入沟通、最终促进孩子发展的功能。
如何建立老师和家长互通信息的渠道,国外有许多经验。在澳大利亚,每个学校有教务系统,老师在系统里写评语、发通知,发布信息选择所有人可见——家长可见、学生可见,学生查看课程安排、考试等,家长查看孩子的学习情况、评语等。既保护了隐私,也让家长对孩子有深入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晓阶段。
家校合作的本质,不仅仅是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做了什么,回家还要做什么,而是通过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双方都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教师和家长分别需要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哪些支持,这是每个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需求,当然这也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也不是家长群所能承担的功能。从长远来看,家长群是家校合作初始阶段的一个尝试,最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建立一种更加科学、有效、安全的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模式。
兰州晨报记者 魏娟
新闻推荐
2018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暨施工安全质量观摩会在兰州·名城广场项目成功举办
(记者梁馨予)1月6日,由中国建筑业协会、甘肃省建筑业联合会联合举办,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暨施工安全质量观摩会在兰州·名城广场项目成功举办。甘肃省各市建设局领导,工程安全...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