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林治波付文史鹏飞辛本健
刚刚过完5周岁生日的甘肃兰州新区,手捧一份亮丽的成绩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6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2.18%;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800元和9200元,是开发建设前的2.6倍和2.3倍。
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新区,是如何赢得这份成绩的?新区人的回答是:下好改革棋,融入大格局,走新路不停步。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创业新活力
珠海银隆兰州广通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去年8月谈妥投资,今年6月在兰州新区开始建设,11月底就将试生产。“比起我们投资的其他地方,这个速度至少快一倍。”业主代表腾业感慨。
2016年8月,兰州凯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在新区投资,当年10月厂房开工建设。到今年6月底,公司研发的动脉创伤止血材料已经投产。
甘肃紫金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张占勇说,今年7月,在新区党工委的协调帮助下,总投资10.9亿元的紫金“中央厨房”餐饮供给项目开工,建成后可为新区职教园区15万师生提供餐饮综合服务。
一批批项目的顺利开建和投产,得益于兰州新区的签约项目履约推进责任制。新区政务中心主任李家宏说:“我们推行一站式受理、全流程服务,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前期手续办理时间压缩至40天以内。”
改革刀刃向内,兰州新区打破原有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小政府、大部制、大社区、大服务原则,构建了新区管委会—园区管委会—社区管理服务架构,让干部更近距离服务企业、服务群众。
新区下力气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项目主体单位获得用地及规划许可后,只要签订相关承诺书,即可自主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节能评估、安全评价等。此举切断了政府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利益链,有利于从制度和流程上提高效率、防止腐败。
随着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新区企业项目前期费用下降70%。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
兰州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明显。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兰州新区,赋予其“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借鉴全国多个国家级新区建设经验,兰州新区高标准编制完成70多项系统规划,以科学的顶层设计全力推动产城融合。
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兰州新区主动融入大格局,发挥“一带一路”布局联接点优势,着力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
兰州新区商贸物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坚民介绍,目前新区已建成综合保税区、中川国际航空港、中川北站铁路口岸等多个对外开放平台,先后开通了兰州至中亚、欧洲、南亚的国际货运班列,与俄罗斯、德国等近40个国家开展了经贸合作,近20家企业产品销往美国、欧洲、中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目标,新区着力推动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已形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八大主导产业。累计引进产业项目358个,总投资5000多亿元。
目前,兰州新区正按照甘肃省的整体部署,统筹谋划实施军民融合发展项目。甘肃新西北碳素科技有限公司、西部军民融合被装研发生产保障基地等项目已落户新区。
优化管理体制,营造干事好氛围
为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兰州新区大刀阔斧推进管理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精简机构,将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原有的21个工作部门及事业单位、兰州市政府设立的4个分支机构优化调整为22个工作部门;将原有7个产业园区和1个中心社区整合为3个园区。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机关部门工作人员,由原来的1222人(不含公检法)压缩48.45%。重心向园区下移,人员向园区下沉,592人奔赴项目和社区一线。
今年53岁的卓俊川原是管委会党办干部,7月初他搬出了工作6年的办公室,开始到秦川园区上班,“以前天天同文件打交道,现在是天天跑企业和社区,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服务更直接、成效看得见。”
新区推进全员聘用、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工资改革试点,打破人员身份限制,进一步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兰州新区党工委组织部副部长赵瑾介绍,新区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干部收入分配、职务升降、岗位调整、职称聘任、评先评优、人员辞留“六挂钩”,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形成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原载2017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记者都一鸣特约记者冯忠海)三名小学生先后“外出”忘记回家,家长报警求助,民警全部将其找到并安全送回家中。近日,兰州市城关公安分局酒泉路派出所连续帮助辖区居民寻找外出不归的3名小学生回到家长...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