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是否文明,主要看七大指标: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以及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城市的核心是人,生活的关键是衣食住行、生老病养、安居乐业。方便的共享单车,畅通的道路交通,安静的公共图书馆,怡人的城市绿地,都关乎市民生活的细节,生活的细节则决定着市民生活的质量。文明让人有分享的冲动,在自身感到获得和幸福的同时,会萌发与人沟通、交流感动的冲动。感动一经传播,就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蔓延开来,形成文明的共振。
以民意促进民生
秉承“为民、靠民、惠民”的创建思路,兰州市明确提出:全国文明城市最重要的指标,是民生;最重要的标准,是民意。改善市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只有让广大市民真切感受到文明城市带来的感动,才会激发市民分享文明的言行,形成人与城市的良性互动。评价考核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状况和水平、创建的绩效,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是城市乃至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因,也是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市民关心什么问题、忧虑什么问题,就是执政者所要关心、忧虑的问题。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题中应有之义。政府应明确其引导公众、服务公众的角色定位,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实现人民的利益,通过改革让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共享发展成果。兰州市把创建文明城市的重点放在建设食药安全、住建、环保、交通运输等领域的信用信息系统;在公园、社区、居民楼院设置“共享书屋”、读书角等文化便民设施;加快中央大道改造、轨道交通建设、第二水源地项目建设等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文明城市旨在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继而引发群众分享城市文明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广大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只有市民自发地为了自身的福祉约束自己的言行、传递文明的风尚,才能全面、深入、有效地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各个环节和各个细节的工作。
以文明引导文明
城市的现代化是城市为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高水平目标的建设过程,反映城市从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更需要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善良的品德、普遍的正义、社会和谐的追求目标。为了城市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市民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解决城市变革转型中的社会矛盾,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引导城市文明发展的走向。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努力提高每一个市民的精神境界,并且要在城市中建立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其中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被称作“好人法”,针对现代社会中做了好事还“摊上事”甚至被起诉索赔的“能救不敢救”的现象,用意是鼓励善意救助伤病的文明行为。此条款以法治体现道德观念、以法律促进道德建设,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产物。
在文明城市创建宗旨的引导下,更多的是要促进社会道德层面的进步,而不是法律规范下的约束行为。兰州市为见义勇为者提供救治与抚恤的“和谐金城”民生保险;从2012年持续开展“凡人善举,和你一起”兰州好人评选活动;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确保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保持在30万人以上。正所谓“礼之所存,人心向善;礼之不存,人心不古”,这些行动激发了社会正能量,唤醒了社会良知,端正了社会风气,鼓励人们对处于危难和困境中的他人予以救助,宣传、教育并鼓励人们向上向善、乐于奉献。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既是一个改善民生、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重塑精神、提升形象的过程,更是一个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过程。不为创城而创城,只为市民而创城,抓住了我们党工作的根本宗旨。文明理念润物无声,融入到市民的生产生活当中去,道日用而不自知。当城市文明让市民产生共同价值的认同,文明自然是市民所自觉践行和倡导的价值,也会引发市民分享城市文明的感动。这样,创城工作才有群众基础,才有生命力。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教师)
新闻推荐
“澍艺,加油!”我们在你身后 “兰州好人”们为花季少女加油打气
【本报讯】5月11日,本报报道了14岁女孩李澍艺不幸患重病的消息,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看到本报的报道和zaker兰州发起的呼吁后,许多人纷纷表示希望向李澍艺捐助善款,帮助这个可爱的女孩渡过难关。李澍...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