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平(左四)和年轻护士探讨病患个案护理。王治平(右一)和病患做游戏。
36年前,年仅16岁的他成了天水第三人民医院一名精神科男护士;如今,年过半百的他依然奔波在护理一线,记录着不同精神病患情绪上的“喜怒哀乐”,理解着他们行为的“荒诞离奇”,感受着他们内心的渴盼以及希望过上正常人生活的煎熬与无奈……
1 “在病魔操控下,这些孩子原本快乐的童年只剩下灰色。治愈并帮他们重回五彩缤纷的世界,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9月30日早上7时40分许,天水第三人民医院病区娱疗室传出第八套广播体操的伴奏音乐。室内,一群身着病号服的病患在护理人员的带领下,正在做操。
“雷雷(化名),今天还是不想和这些叔叔们一起玩吗?”今年已52岁的男护士王治平走上前来,笑着问道。
在房间一角,一名十六七岁的男孩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护士的问话和身边正在进行的一切,似乎都和他无关。
“这个孩子送来将近1个月了,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王治平说。
“今天没心思玩咱就不玩,咱第一个先把药吃了,让他们羡慕羡慕,好吗?”面对眼前这个眼神冷漠的孩子,王治平犹如一位父亲一般满是怜爱。
在最近一段时间的治疗过程中,王治平发现,每到患者吃药时间,雷雷都会对眼前的这些药片盯上一会儿后,便开始一边用手指在药片上空不停地旋转,嘴里念念有词。这一动作要持续10多分钟,之后他才会勉强服下药片。
据王治平介绍,近十几天来,雷雷不吃不喝,也不说话。面对他的怪异为行和自我封闭性格,除了精心护理,只有同情和无奈!
“七病区最近住进一个小孩,看上去年龄比雷雷还要小一些,这孩子就更让人怜惜了!”王治平若有所思。
20多天前,这名小孩被辖区派出所送来时,小小年纪性情孤僻,每天在护士站门口盯着鱼缸里的鱼儿,对王治平他们很排斥。住院治疗这些时日后,从未开口说过一句完整的话,医护人员至今连他的名字、年龄、家庭住址等都不知道,记录显示“无名氏”,护士们便给他起名“小帅”。
“刚入院时,‘小帅\’连上厕所都不会,护士只能记录他的如厕相隔时间,带他去厕所,慢慢地,他尿裤子的次数渐渐地少了。”王治平说。
“病魔操控下,这些孩子原本快乐的童年只剩下灰色。治愈并帮他们重回五彩缤纷的世界,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王治平说。
2 “父亲临终前瘫痪在床的半年时间里,遗憾没能常伴左右;给年幼儿子的承诺多未兑现,难免心生愧疚。”
1980年,时年16岁的王治平高中一毕业,便成了一名天水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的男护士。从穿上护士服的那一刻起至今,他在护理一线工作已整整36年。
他记得,第一次踏进精神科病房时,什么都不懂,更多的是内心恐惧和不安。
“在过去,精神病患者被称‘疯子\’,他们当中有的兴奋躁动,有的悲观绝望,有的甚至有暴力倾向……也许是年龄太小的缘故,当时我一直担心这些病患会不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打我,注意力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王治平回忆说。
时间一长,王治平慢慢觉得,面对这份特殊的工作,自己需要耐心和坚持。
王治平的父母曾经都是天水第三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母亲在护理岗位上干了半辈子。自幼在三院家属院长大的王治平对护理精神病患多了一份理解。
“有两名病患住院20多年,长时间记录他们的治疗过程后发现,随着病情和心理相继被治愈,其实他们住院期间大多数时间生活和常人无异。”王治平说。
36年来,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个中秋或除夕没有陪家人一起团聚了!
由于工作关系,他和妻子多年分居两地,儿子出生后多数时间一直由他带着。
有一个周末,王治平答应下班后带5岁的儿子去玩。但当他换下工服正要走出办公室时,突然听到一声呼救:“快来人啊,患者被噎食了……”
王治平闻声立即赶到患者身边,紧急疏散围观患者后,和同事们迅速展开抢救。最终将卡在患者咽喉的食物清除,患者转危为安。
不知不觉间,王治平在病房多呆了3个多小时。这才想起儿子还在家等他。然而,等他慌慌张张跑回家时,发现房门大开,孩子已不知去向。
正在担心时,房门响了,儿子被医院的同事平安送了回来。看着孩子,王治平的眼眶瞬间湿润了。然而在精神科工作,突发状况不时发生,亏欠儿子的事也会越来越多。
王治平说,对于儿子来说,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爸爸;对于自己的父母来说,他同样也不是一个尽责的儿子。
王治平回忆,父亲去世前瘫痪在床,由于工作关系,照顾父亲的担子大多数时间落在哥哥、姐姐肩上……
“父亲临终前瘫痪在床的半年时间里,遗憾没能常伴左右;给年幼儿子的承诺多未兑现,难免心生愧疚。”回想起这些,王治平有些哽咽难语。
3 “其实,这些病患及其家属的内心十分脆弱也十分敏感,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关爱和理解。”
雷志洁是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据她讲,三院目前有12个护理单元,共有男女护士307人,其中男护士33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长期护理精神病患,且一干就是36年不说,还无论家里有多么难以解决的困难,都能自我克服,从未因此要求换班或请假,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雷志洁说起王治平,钦敬之情油然而生。
“干了这么多年,我护理过的病患换了一茬又一茬,说实在的,他们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消除心中芥蒂去帮助他们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有难度,但我们至少不应该去歧视。”从事护理工作若干年,王治平发自内心地说。
在王治平看来,精神病患想要的不仅仅是吃药、治疗,他们更渴望能得到别人的包容和尊重,希望有人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他们的家人同样需要社会能接纳他们,而不是被抛弃。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为了保障患者安全,护理人员需要随时随地清点患者人数。今年以前,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点名时一般习惯用手指远远地指患者,这一惯用动作被院领导注意到后,考虑到有的病患受病理支配本就敏感多疑,这种无意识的“指指点点”也许会让病患产生“被歧视”的没必要错觉,因此今年上半年,医院护理部和药机械科通过筛选和对比,给各个护理单元配备了2个便携式计数器。
“这种计数器手持隐蔽,计数准确,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解决了护理人员清点人数时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受。”王治平相信,绝大多数患者内心深处需要这种尊重,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被尊重的喜悦。
据他讲,近些年来,三院护理团队除了认真做好基础的护理和治疗,帮助患者早日消除精神症状外,多数时间更注重患者的社会功能复建。针对住院患者社会功能障碍、社会功能慢性衰退等问题,制定出个性化的社会功能训练计划,实施个案管理,其中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体能训练、购物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其主要是为了注重培养患者自尊、自信、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
什么是康复?“康复不是让病患完全恢复到病前状态,而是让他拥抱由于疾病而变得更加深邃和丰富的生命。”雷志洁借用他人的话如此述说。
36年来,王治平亲历了医院护理工作由简至繁、由浅至深、由大众化至人性化的发展过程。说起目前的工作状态,他言简意赅:“三院这种护理文化目前正在被广泛推崇!”其中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溢于言表。
10月10日,是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王治平默默回忆着自1992年迎来第一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以来工作中的一些难忘片段,觉得累并快乐着!
“其实,精神病患及其家属的内心十分脆弱也十分敏感,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关爱和理解。”王治平说。
文/图兰州晨报首席记者王兰芳
新闻推荐
进入深秋季节,供暖前夕的兰州早晚温度较低,阴冷的天气让不少人尤其老年人开始用上了电热毯。电热毯虽然能御寒保暖,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麻烦。那么到底该怎样选择电热毯?10月12日,记者采访了几家大型超...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